央广网

甘肃农业供给侧改革见实效:农民增收、脱贫给力

2017-02-24 23: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记者孟永辉 张磊 杨滢)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改革的主要目标还是要放到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持续脱贫上。

  为此,甘肃先行先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不仅让产品结构优、产业体系新、生产方式绿,还连续五年实现每年减贫一百万人的目标。

  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乾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营业部,几个年轻人正忙着与外地买家沟通。趁着农村电商的“东风”,他们把礼县的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年营业额超过五百万。公司负责人张翔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动了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

  张翔:我们跟贫困村都是有扶贫协议的,去年的市场收购价是一块三,我一块五把他们都收了。我们这边人工工资是70元一天,我给贫困户80块钱,让他们增收。

  张翔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近年来,市场对优质土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地区因信息、物流不畅导致产品“藏在深闺”,这种供需矛盾的破解点落在了农村电子商务上。对于广大返乡创业的农民而言,电商也因成本小、见效快成为最好的选择。但起步之初,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体,都面临着重重考验。光“物流”一项就让张翔吃了大亏。

  张翔:2014年是第一年做,刚开始一个人开了个店,第一箱苹果十斤卖了一百二十块钱,我装好拿去发快递,快递费收了我83块钱,然后发出去之后苹果也坏了,因为那时候不懂包装,装了个箱子就拿给快递了,苹果坏了,一百多就给客户退回去了,最后自己什么都没有得到。

  面对新业态的新矛盾,礼县政府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整合、撬动”作用,一方面,整合电商专项扶持资金 ,通过奖补政策引导物流企业降价;另一方面,还引进了27家物流企业,使其形成良性竞争,物流成本一下降低了不少。

  张翔:2015年,快递费从十五降到了十二,今年降到了十块八块,因为他们也有利润了,政府不用跟他们协商,他们也就开始降了。

  为了鼓励支持电商网店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礼县还按照每单一块到三块的标准,对带贫网店进行补助,花钱不多,但效果不错。数据显示,目前,当地的扶贫示范网店已累计实现电商交易1.34亿元,通过发展电商累计带动贫困户就业3万多人次,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

  甘肃省省长林铎表示,陇南市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探索实践的电商扶贫模式,目前已经被推广到全国,陇南市也因此被命名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

  林铎: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特色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而且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储藏、加工、包装、物流一体化发展,通过电商网店、电商创业、电商入股等方式,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新业态得到长足发展,传统特色产业也在供给侧改革中得到优化。随着马铃薯主食化的快速推进,全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被誉为“中国薯都”的定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里获得的人均收入接近一千三百元。但在安定区种子管理站站长邢国看来,这个数字依然很低:

  邢国:现在商品薯的价格就是六七毛钱,而且二两到四两的,你现在拉到淀粉厂,一斤卖着三毛钱到四毛钱。

  只靠出售商品薯,农民增收碰到了“天花板”,无奈的是农户,着急的是政府。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当地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 延长马铃薯产业链,通过深加工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加强马铃薯良种研发繁育,用优质的种子抢占国内外市场。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温室大棚里。研究所所长李进福指着一个个鹌鹑蛋大小的微型薯说,这就是马铃薯的原原种。

  记者:像这个都是按粒卖的吧?

  李进福:按粒,都是按粒。

  记者:这一粒多少钱啊?

  李进福:一样的价格,出口一块五,有的比这高。像这个棚就是二十几万粒吧。

  记者:如果出口创汇的话,保底就是二十万人民币左右?

  李进福:肯定的。

  李进福说,在此过程中,政府只提供规划和补贴支持,“高精尖”的研发力量主要靠企业召集。在他的企业,除了他以外,合作伙伴也都是国际马铃薯培育领域的“大拿”。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方式,让其产品很快打开了国际市场。

  李进福:2009年第一年做了九万粒,现在一年能出口三百多万粒;第一次我们出口到沙特阿拉伯,现在还到了土耳其、埃及、南非这些地方。

  目前,定西脱毒种薯不仅覆盖全市范围,还销往全国10多个省区,成为国内市场的“香饽饽”。安定区种子管理站站长邢国表示,下一步,定西将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让农民从马铃薯种薯生产中获得更多收益。

  邢国:最前沿的大型企业它就要开发国际市场,带动合作社,合作社再带动农户,那确实要增高几倍的收入呢。

  光向土地要收益,很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针对老百姓“既盼温饱又盼环保,既求生存又求生态”的现实需求,甘肃省坚持“绿富”模式,把八成以上的退耕还林任务安排在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他们能够享受更多奖补资金。同时,按照“经济林为主、生态林为辅”的原则,鼓励农民种植各类果树,获得长期收入。

  记者在礼县黑池庙村看到,一千多亩退耕还林的耕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李玉说,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变成持续致富的宝贝。

  李玉:这些核桃树苗再过三五年,对这个村来说就是聚宝盆,不说多,一个核桃树收上五十斤,一家有一百颗核桃树,对他们来讲比他们出去打工的强。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中,甘肃农业生产补齐了短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还实现了每年脱贫一百万人的目标。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表示,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甘肃省还将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需要。同时,还将整合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

  王三运: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支持各类要素跨界优化配置,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农业多功能开发等融合发展。

编辑: 王肖军

甘肃农业供给侧改革见实效:农民增收、脱贫给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改革的主要目标还是要放到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持续脱贫上。为此,甘肃先行先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不仅让产品结构优、产业体系新、生产方式绿,还连续五年实现每年减贫一百万人的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