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身边冷暖总关情|农村养老院--幸福路上既要托底也要创新

2017-01-09 10:4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记者纪翔 汤一亮 高凡 路菲 刘源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民生历来是最受关注的话题,追求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每个老百姓的心愿。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们住有安居、病有良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环境舒适宜居,是执政之基、发展之需、和谐之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六大关系百姓生活的突出问题。内容涉及: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传统的“养儿防老”变得越来越不现实;而新兴的市场化养老方式,又因为收费高、农民观念难转变等原因,不能被空巢老人所接受。农村养老出现的这种“断层”现象该如何面对?农村养老院又将如何迎接这一机遇和挑战?

  边拉弦边唱的老人叫任广合,是一位77岁的盲人。因为没人照顾,被送到河北省馆陶县徐村民政服务中心敬老院,老人唱的就是这里的日常生活。敬老院开在村里,环境清幽,设施齐备,54位老人全是周边村子的五保户。院长谭文涛说,因为有政府补贴,老人们住在这里不用交一分钱:

  记者:他们房间里都有这个?

  谭文涛:这是呼叫系统,老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们一打电话,这儿就有显示。

  记者:来这儿住的都是啥情况?

  谭文涛:主要是五保老人。五保老人之外的社会老人,房间刚装修好,下一步入住。有来问的,也不少,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出去打工,老人没照顾。

  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60岁的独居老人韩平,则选择住进了村里的互助幸福院,平时看看电视,打打麻将,日子过得很惬意。现在,他的姐姐和姐夫也住在这里。每逢过年,侄儿侄女们从外地回来,全家人就在这里团聚。

  记者:您在这儿住得怎么样啊?

  韩平:住的不赖,好!在这儿自由,在家不自由。

  记者:吃饭什么的呢?

  韩平:就在这儿吃,俺姐姐一块做。俺姐姐、姐夫都在这儿。在家都凑不到一块,在这儿能凑到一块。这里好!

  实际上,幸福院的老人们都有自己的家,而且生活都能自理。“幸福院”院长蔡清洋介绍说,幸福院跟养老院不大一样,住的都是相熟的乡里乡亲。比起在家独居,老人们更愿意凑在一起。

  蔡清洋:集体负责水、电、暖这些基础设施。吃、喝、穿、治病,都是你个人负责;互助服务,选身体好的、有素质的,担任领导,不要工资地管理;日常生活,比如打扫卫生,大家一起干。

  为方便老人就医,村卫生所搬到了隔壁,并在墙上专门给幸福院开了个门。老人们省去了去医院的奔波,只不过村医王立军比以往更忙了:

  记者:为什么考虑把这个打通呢?

  王立军:去年正式打通的。老人年纪一大,有些毛病,治疗方便,量个体温和血糖也方便,有个啥问题,也能及时发现。

  中国乡村之声在12个省区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四成的老人希望村里能建老年活动室;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村里有敬老院。对于农村敬老院,老人最关心的是收费,其次才是服务和设施。对于农村养老院运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超过九成的受访村干部回答是资金不足;机制不灵活、专业护理人员缺乏,也是农村养老院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东盛涌镇福利院,院长张国善正在为“人满为患”而发愁。福利院里有20名五保户,26名社会老人,张国善想多收一些社会老人,实现盈利,却苦于没有扩建的土地和资金。

  张国善:政府会有资助,每年给拨款20万。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所以护理人员的工资都很低,也希望政府能多拨点。如果有能力的话,各个敬老院,也要想办法自食其力,多挣点钱。

  记者:怎么个挣法啊?

  张国善:现在这个敬老院面积小,我多次申请,希望能拨款,盖更大的养老院,再增加五十个床位,就能接近一百个了,更多社会老人来的话,收费多了,环境饮食等方面可能会有改善。敬老院也会越办越好。

  这些公办的敬老院在努力维持,民办的敬老院也有难过的坎儿。十年前,42岁的于秀敏提前退休办起了敬老院,前后投资了五百多万,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背上了一身债。

  于秀敏:养老这块,医养结合也行,老人在这儿放心嘛。我这儿有医生,有护士,但不让做嘛。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不够。我这儿原来九十人,现在不到五十人,有的还说走就走了。你说怎么干?不容易,真不容易!能放弃吗,我永远放弃不了,这是我一辈子的,这就是我的生命。人活着,就是把困难当享受了吧。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农村敬老院2.7万余所,床位249.3万张,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已覆盖50%以上的农村社区。我国养老服务的目标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未来,我国将加大投融资、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等支持力度;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引导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为更多农村低收入、高龄、独居和失能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将拥有养老床位数35-40张,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养老公共服务。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核心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党俊武:第一,中央政府下决心,真正补短板,就像抓扶贫工作那样,逐步抓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不然的话,这个问题越攒,往后越来越大;第二,入户的服务,现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实还面临“吃不饱”的问题,今后怎么把他们的职能作用发挥起来,服务提升起来,把功能强大起来,加大基层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第三,要把医疗卫生、老龄服务人才发展的职业体系搞起来,从专业设置上,从就业上,从职业补贴、奖励、晋升等方方面面问题解决了,把队伍建起来。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院发展的方向。与于秀敏的四处碰壁相比起来,延边州龙井市东盛涌镇盛心养老院院长李京子,似乎是幸运许多,她已经拿到了于秀敏梦寐以求的“诊所证”。可是赚不到钱,依然是李京子要面对的难题。盛心养老院已经投资一千多万,回本只有七十万,平时的运转完全要靠自己经营的另一家公司来支撑。但是,说起未来,李京子仍是信心满满:

  记者:您觉着如果没有后面企业支撑的话,好做吗?

  李京子:不好做,我这个基本不挣钱,我投资的那些都没回本吧,回个本得十几年。

  记者:还是做下去?

  李京子:还是做!

  护佑农村老人安享晚年,既需要政府创新机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拧成合力,才能缓解农村老人的空巢之痛。

编辑: 孔明

农村养老院--幸福路上既要托底也要创新

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传统的“养儿防老”变得越来越不现实;而新兴的市场化养老方式,又因为收费高、农民观念难转变等原因,不能被空巢老人所接受。农村养老出现的这种“断层”现象该如何面对?农村养老院又将如何迎接这一机遇和挑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