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内蒙古通辽精准扶贫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2016-05-06 10: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6日消息(记者韩晓 通辽台张玉萍 白永梅)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如何让通辽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脱贫,一直都是内蒙古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

  近几年,通辽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蒙古族贫困人口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并力争通过产业扶贫,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就在今年春耕前,通辽市科左中旗图布信苏木的贫困户阿拉坦其其格,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四处筹钱忙着买农资。今年,她改种了葡萄,但却对其中的技术一窍不通。就在一家人一愁莫展时,扶贫干部为她送来了好消息。

  其其格:我说实话,我种地明白,但是我种葡萄,不明白。

  扶贫干部:上次我们说了,通辽莫力庙的羊场,整村都是种葡萄,只要是有需要,我随时跟那面联系。

  阿拉坦其其格说,20多年以来,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仅仅靠种植10多亩地玉米来维持。由于去年玉米价格下滑,导致农牧民收入大幅减少。今年春耕,她决定调整自家的种植结构,改种葡萄来摆脱贫困。科技扶贫让她脱贫的信心更强了。

  其其格:没干过也看过,自己没干过也听说过,农村也是能够干好的。所以,我跟村领导们说,领导们也都是支持。

  阿拉坦其其格生活的苏木,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聚集村,也是一个典型贫困村,在通辽市,这样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有很多,它们大多分布在地处偏远的山区和沙区。通辽市扶贫办主任王亚林告诉记者,在这里进行脱贫攻坚战,需要政府投入更大的资本和精力。

  王亚林: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都生活在边疆地区,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条件相比内地来说有一些差距。从接受文化教育,包括其它各个方面,享受公共权力等方面,可能都有一些差距,扶持起来难度就大一些。

  近些年,通辽市各地积极投身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给贫困农牧户开处方、找良药,力求通过农牧业产业扶贫的方式,帮助村民尽早改善生活。

  王亚林:根据贫困村立地条件、产业基础和广大群众的需求统一扶持政策、布局项目、安排资金,规划建设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访”。

  在科左中旗龙合吐嘎查,天还没亮,就已经有早起的村民开始打理棚舍、给牛羊添草料。记者站在村里笔直的水泥路上,看着眼前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砖瓦房,让人很难把眼前这个整洁漂亮的村落和穷的“底儿掉”的特困村联系在一起。龙合吐嘎查党支部书记陈文广介绍说,村子富了,老百姓的心气儿也高了。

  陈文广:原来,我们这村道窄,老百姓见面以后没有热乎气,日子过得挺贫穷,挺困难。现在,进来以后道也宽了,老百姓得到实惠了,心情好了,这村子的人素质也提高了。

  丧偶多年的包高娃是村里贫困户中的特困户。她告诉记者,过去,她就靠着几亩薄地独自抚养还在上学的女儿,日子过的捉襟见肘,非常艰难。

  包高娃:我自己没有劳动力,种地、产地、收地我都是花钱赊账雇人。到秋了,年粮食下来打完玉米了就还账,基本都还不够,头几年,我的年收入根本就达到不了1000块钱。我的生活经常是东墙补西墙。

  2014年,龙合吐嘎查被列为科左中旗的精准扶贫对象,政府帮助嘎查争取到了480万元的贷款,为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提供了资金。借着政策的东风,包高娃拿到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不但还清了外债,还买了三头牛。一年过去了,包高娃的牛从三头变成了五头,心情也变得敞亮起来。

  包高娃:今年夏天,我的两个牛都下犊了,算起来一个牛犊卖5000块钱的话,两个牛就10000块钱的收入,我们娘俩儿的生活条件不大步提高了吗?现在收入平均起来三千多块钱吧,这我就心情敞亮,高高兴兴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近两年,在通辽市,和包高娃一样,依靠养殖产业过上好日子的蒙古族村民还有很多。通辽市扶贫办主任王亚林告诉记者,未来,通辽市还会继续在少数民族民族贫困地区发展黄牛养殖业和饲草料业。让他们真正学到技术,学到挣钱的方法,消除“贫困”的病根。

  王亚林:民族地区养殖业方面有些经验,我们就是针对这个方面,你比如说,老百姓有发展养殖业的意愿,我们一个是投入资金,要给他们建一些场所,就是牛棚,棚舍建设。同时我们还要在饲草料建设上,积极地帮助他们。现在我们说产业结构调整,你看种植业也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现在要积极地引导他们,为养而种,就是搞一些饲草料建设,多搞养殖业。

编辑: 孔明

内蒙古通辽精准扶贫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如何让通辽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脱贫,一直都是内蒙古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