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塌陷 专家:分担方式需改变

2015-11-27 10:1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27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教育部网站昨天(26日)公布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情况,根据评估组评估的显示,我国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态势良好。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逐步提升等等。

  但是,义务教育改革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调研情况就指出,近五年来,中部教育经费的投入出现塌陷,中部教育经费不仅低于东部地区,甚至低于西部地区。以小学为例,2013年,中部地区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东部地区低2460元,比西部地区低出1408元。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经费的差异更易导致教育的不均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我国生均教育经费不应仅参考地区分配,应详化至区域内的每一个教育点,要因地制宜的分配教育经费支出。

  储朝晖:原来按照我们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东部地区主要由当地的义务教育经费筹集。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经费是不成问题的。而西部地区,按照国家的政策,是2:8的比例来承担教育经费,就是中央承担80%,地方承担20%。而中部地区,一般是4:6,中央承担40%,当地承担60%。一算起帐来,中央给中部地区的经费相对较少,而中央给西部地区的经费相对较多。

  中部地区由于4:6的比例,在不同的中部地区差异很大。实际上,有一些中部地区的经济状况跟西部地区是差不多的,甚至有的地方还要差。这种情况就在中部地区就出现“经费塌陷”,中部地区,尤其是在一些薄弱的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我觉得解决的办法是,中部地区要做细化的划分。对贫困地区,应该完全按照2:8比例进行教育经费的分担。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给相对贫困地区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哪些地区是按照2:8分配方式,哪些地区是不按照这种经费分配方式。

  同时,教育部还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剧,县域城区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城镇教育资源紧张、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储朝晖指出,问题的根本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即“质量择校”。如果想改善这一问题,需着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差异。

  储朝晖:主要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里的学校,跟乡里的学校之间差距拉大了,再加上现在交通各方面发展的比较好,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农村的家长只要有一定的能力,就感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上学,远远优于在家乡所在地上学。

  这种状况的解决方式依然是要坚持村民的孩子受教育权利和市民的孩子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这是最关键的因素。首先还是要解决均衡问题,解决乡村的小规模学校办好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均衡。要让乡村的学校跟城镇的学校有同等的质量,这个问题才能够更好解决。

编辑: 孔明

中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塌陷 分担方式需改变

教育部网站昨天公布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情况,根据评估组评估的显示,我国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态势良好。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逐步提升等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