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破解农技推广难题 “科技小院”作用大

2015-06-18 09: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8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记者李雨楠),21世纪将是我国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一道坎儿横在我们中间,那就是如何让每一个农民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

    农业部科技司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其中在农业上投入使用的却只有40%。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二的科技成果还滞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与农民距离甚远。那么,有什么好途径能使这些科技成果真正用在农民的田间地头上呢?

    正值小麦收获玉米播种的季节,本应是农户最忙的时候,然而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记者发现,这里的农民在农忙的间歇,会时不时的往村里的一个“农家院”跑。原来这里是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建设的基层科技服务站。提起这科技小院,曲周县北油村农民吕玉山赞不绝口。

    记者:您来科技小院多少年了?

    吕玉山:从它建我就来了,从09年就过来了。主要是做小麦玉米管理。哪个时段去哪管理,需要管理时候我就来。

    记者:那有统一的时间吗?比如大喇叭广播什么。

    吕玉山:这种有,它喇叭一喊,我就去听课去,我们在课堂上也会提问。

    为何这科技小院如此受农民的喜爱呢?吕玉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吕玉山:过去小麦播种量是五六十斤。大家都以为种的多产的多。现在播种20斤种子就够了。过去大家都比着上农药化肥,没什么科学指导。上化肥100多斤,也有上130、150的。通过农业人员的知道后发现其实用80斤化肥,也能产那么多。

    农民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都得益于科技小院里师生们的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赵伟丽告诉记者,在科技小院建设之初,当地农民对他们这些外来专家也是将信将疑。

    赵伟丽:如果说他接触到这些技术,他有时候他也不敢用,甚至有时候有种“你是来给我推销的吗?”“卖种子、卖化肥的吗?”这样一种心理。

    直到2009年10月,“科技小院”建成几个月后,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在没有增加任何的投入的情况下,使北油村的280亩示范田增产了16%。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对这群北京来的“科技人”刮目相看了。

    赵伟丽:因为在2009年我们在白寨成立了一个科技小院,那边效果做的特别好。王庄村的老书记就不淡定了,然后就说你们也来王庄这边,把我们的粮食产量也搞一搞。

    一传十,十传百,科技小院在曲周县从此出了名,周边几个村子的支书、村民都纷纷邀请这些农大师生到自己村里来看看。然而随着师生们与农民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赵鹏飞告诉记者,在实际的考察中他发现,自己上学时所接触的农业科学技术与基层农村的要求还存在一些距离。

    赵鹏飞:过来之后就发现农民产量跟我们试验站的产量有很大的一个产量差,试验站很高,但是这个农民的变异也很大,不同农民的产量也不一样,然后我们就去地里面调查嘛,就发现了生产中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问题。所以看到这些问题,我们有现成的技术就想把这些技术告诉然后农民。

    解决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必需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而对于我国文化程度还不算高的农民来讲,送科技下乡就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科技小院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传授方式,可以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农民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

    赵鹏飞:我觉得我们在这其实培训一个农民、培训两个农民这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主要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想在这个黄淮海典型的这个一个村落想探索一种模式。就是探索这种就是说学生驻村或者说是科技人员驻村吧,说的广一点就是驻村来面对面的,我们叫四零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这样的四零的这种模式然后来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如今,这些来自农大的师生们常年驻扎在曲周县的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自身学到的知识,帮助曲周县的小麦亩产从700-900公斤,增长到了1300公斤的水平。逐渐的,农民也都习惯了有难题找中国农业大学,就到科技小院。

    曲周县北油村农民吕玉山:每天学生都会来地里看看。每个地他都会串串。看看最近进展。看到谁的地上有虫害,就会和你说一下。指导指导。

    除了提高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家传统的生产观念,在中国农业大学驻村师生的指导下,农民们摒弃多年落后的种养模式,运用科技手段,接受前沿信息,加速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步伐。

    河北邯郸农牧局副局长李春波:小院是我们农技推广系统跟科研单位结合的一个具有曲周特色的一个基层的农技服务终端,一方面推广了一批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再一方面为我们这培养了一批农业实用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吕润海也认为,科技小院的运行,密切了科研人员与农民的感情,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了农村实用型人才,更促进了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力的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吕润海:从大的方面讲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前几年农业系统的状态是“网破、线断、人散”,技术推广不下来。现在这个“科技小院”,就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在全国20个省市区建立了55个,参与的科研院所有27家,并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作物体系的全国科技小院网络。

 

编辑: 洪越

破解农技推广难题 “科技小院”作用大

21世纪将是我国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一道坎儿横在我们中间,那就是如何让每一个农民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