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农田水利综合开发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变成沃野千里

2014-09-21 09:12: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山东省黄河入海口,长期的泥沙淤积让这片土地十分广阔,总面积有5,450平方公里。这里地势平坦,景色优美,既有沧海桑田的神奇与壮阔,又有黄龙入海的壮观和长河落日的静美。但正是由于这里靠近海岸,地势较低,所以土壤盐碱化严重,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受到制约。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在黄河冲击平原上,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央广网广北京9月21日消息(记者纪翔)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走进山东省广饶县李鹊镇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上万亩的玉米田里,水泥路纵横交错。玉米已经开始结棒子,许多植株结了还不止一个,煞是喜人。李鹊镇农委主任刘晓东自豪地说,尽管今年大旱,但是今年的玉米收成却比往年高出一两成。

    “今年全国大旱,咱这夏季粮,不但不减产,反而增产,往年产一千斤,今年能产到一千二百斤。全国别的地方,玉米棵很矮,棒子小,他们也就三四百斤产量。咱这一亩地,相当于他们的四亩地。”

    之所以有这么明显的差别,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的玉米地及时浇上了水。尽管今年山东也遭遇大旱,但田间地头密密麻麻的水井和管线,让当地的粮田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刘晓东拨开地头的玉米,露出一个小石台来,接上短管,卡一刷,就可以浇地了。

    “这是个小出水口,接上很短的管子就行了。水井就在这个地方,水管就接到这个井里,通到地里去。刷卡的,从这里一刷就行,这是感应器,非常安全,一个家庭妇女完全能办的了。”

    而在一年前,这里还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村民们自发打井,不仅数量小,而且水位低,一到浇地时节,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管子,犹如一条条“小白龙”伸向同一个井口。说起浇地,当地农民苦不堪言:

    村民1:“打井,老百姓得凑钱,浇地时候很麻烦。以前就是使用很多管子,用管子得八十盘。”

    村民2:“原来隔两天停一次电,电压负荷不稳。浇地,接上水龙带,得好几百米,一点一点背到地里。全村浇一遍地,得半个月。”

    不只是浇水问题,田间的泥泞颠簸的小路也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当地以前流行的一句谚语“一到下雨就快跑,要不鞋就粘掉了”,形象地反映了这一问题。

    村民1:“以前一下雨,路就没法走了,人就没法上地里干活了。”

    农民3:“特别是过麦、过秋的时候,拉粮食会掉一地;路上交通堵塞,一条路上,两辆三轮车都破不开辙。”

    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设施拖了农业生产的后腿,许多人觉得种地既费力又赚不到钱,种地的积极性日渐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10月,当地政府投资1394万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新打、修复机井141眼,新配电压器20台套,埋设PVC管道68千米,硬化机耕干道24公里,在一万多亩的粮田里,建立起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

    山东省广饶县李鹊镇农委主任刘晓东:“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耕作时方便,二提高产量,三节约时间。路、水、电、井、管道都实施完了,旱能浇,涝能排,农作比以往省很多力气,节省很多功夫,还能增产,得到老百姓非常满意的好评。”

    水通了,路畅了,老百姓告别了以往的耕作方式,感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山东省广饶县李鹊镇鲍家村村民孙来祥:“变化很大,原来人工去浇,现在顺上地下水管,一个水头,接上就能浇水,一个家庭妇女就全部能浇完了。现在路也好了,修的很正规,运输上很方便了,今年电也通上了,往年玉米七八百斤,今年能达到一千二三,特别今年大旱,一场雨也没下,达到这个产量,多亏了水电了。”

    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也包括对农业产业的扶持。那么,当地是如何扶持相关产业的?这些产业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带动作用?

    走进山东蓝海生态农业园,占地2000亩的园区内一片青葱,200个高温大棚、上千亩蔬菜大田,还有热带观赏作物、生态餐厅,一个集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已见雏形。生态园经理周晓庆介绍说,目前园区已经投资2亿元,而吸引他们前来投资的,不仅是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当地的产业基础和扶持政策。

    “农业开发以后,土地搞好了,浇水方便。一些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了,主要是沟渠都已经弄好了。以前没有沟渠,这个地方全是盐碱地,不长东西。沟渠建好了以后,随时都可以把水打上来,通过黄河水浇灌,时间长了把碱压下去。”

    生态园的发展,不仅吸纳了当地的劳动力,也带动了周边村庄蔬菜种植的发展。借助生态园的技术和市场效应,生态园边上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营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

    山东省东营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隋连江:“原来这里都有种菜的传统,但是后续解决不了水源问题,发展不起来,产业上不去。现在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配套水利设施以后,吸引了大的集团来投资,既搞蔬菜种植,又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光带动当地闲散劳动力就400多人,老百姓不用进城打工了。”

    正在生态园里照看西红柿大棚的前邵村农民周勇,自己家里也种着大棚。她说,在生态园打工,不仅可以增加一份收入,还能学些先进技术。

    “在家里也种着,出来挣点,一千八九吧,在家里种地也不怎么样,种地收入不多,家里一两万吧,都让机耕、机播、肥料占了。”

    就在蓝海生态农业园发展“高大上”的现代农业的同时,与生态园毗邻的东营区麒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却在走着另外一条“朴素”的路子。合作社内,一大片蓝色厂方内,上万袋菌包正待出库。而扶持这一产业发展的,是“500万包秀珍菇菌包栽培新建项目”。

    山东省东营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隋连江:“根据每年所上的项目,购买设备也好,生产什么品种也好,确定扶持方向。他们这个500万包秀珍菇项目,连续扶持两年了,今年又扶持了一个项目,根据项目技术引进,我们有农发项目资金扶持,帮助合作社发展。”

    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项目,合作社发展起了“对外承包”的特殊模式,300多农户通过租用大棚,加入到食用菌种植产业中来。

    麒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主任曾宪娟:“我们现在免费给老百姓提供棚,免费给用,免费提供仔包。我们实行统一技术、统一原材料、统一大棚基地、统一销售,相当于农户不用出,只要出力就行。一年管理好的话,纯收入能拿到六万块钱。”

    曾几何时,作为黄河淤积平原,海水的入侵让黄河三角洲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了“啥都不长”的盐碱地。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整治,不仅土壤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也在向扶持产业等纵深方向发展。说起农业开发的经验,山东省东营市农开办综合科科长孟庆领认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搞农业综合开发,统筹、规划、资金、协调,一个都不能少。

    “相关领导要重视,相关部门协调参与;资金的筹措,资金到位才能更好地进行发展;好的规划,搞好项目的设计,前期应该做好调查,测量,然后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与设计处协商,并得到指导建议。”

编辑: 洪越

农田水利综合开发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变成沃野千里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山东省黄河入海口,长期的泥沙淤积让这片土地十分广阔,总面积有5,450平方公里。这里地势平坦,景色优美,既有沧海桑田的神奇与壮阔,又有黄龙入海的壮观和长河落日的静美。但正是由于这里靠近海岸,地势较低,所以土壤盐碱化严重,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受到制约。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在黄河冲击平原上,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