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封面文章

[看焦点]如何让公共服务追赶上城镇化的步伐?

2014-03-17 08:33  来源:央广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按: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率只有18%,到现在已经超过了53%。在以往城镇化的进程中,人们更多地会关注土地征收、高楼大厦、广场道路,而对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发出通知指出,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那么,“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包含了怎样的内涵?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各项权益同步提高?

  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记者纪翔)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7亿,然而,在这7亿人当中,具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所占比例只有35%。剩余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无法充分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首当其冲的便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从而迈出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一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我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废除两种户籍制度,城乡换上了一样的户口本,但是,户口本背后承载的公共服务并没有完全统一,仍存在较大差距。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高美琴指出,要解决进城农民融入城市问题,关键看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基础公共服务。改革完善城镇的户籍制度,要完善各方面的保障措施,使农民在落户的城镇里各个方面的权益都不受损,而不光光是一个很简单的从农民户口到城镇户口,要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镇居民,有工作、有住房、有医疗保障、有教育社会保障等等。

  从就业方面来看,农民之所以愿意到城里来,主要还是因为城市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能更好地改善生活。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看来,要实现农民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首先要保障他们享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城镇化更要体现产城融合,让人们把城市建好以后生活在这个地方能不能有就业,如果不解决就业问题,这只是一个造城,不是城镇化。我们让人们进的来,不光有就业,而且能够真正融入到城市里面去,那就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养。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全部就业人口大约3.8亿人,而国有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到7000万个,非国有部门是接纳城镇就业的主要力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建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镇就业80%以上是靠非国有部门来提供的就业岗位。一定要加快发展中国的民营经济。所以在政策上一定要让非国有部门和国有部门获得同等的政策条件和环境,促进它更快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陈江南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