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纪实春秋》4月10号开始播出《追寻彭加木》

2018-04-08 11:00:00来源:
《追寻彭加木》微信文案
编辑 周彬
1980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考察的时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离奇失踪,只留下一张写有“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中央高度重视,即刻组织力量深入罗布泊,展开营救,先后出动公安、军队,甚至调来警犬及直升机,大规模搜寻6次,终未能找到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
彭加木为何失踪?
他到底去了哪儿?
若已遇难,遗骸又在哪?
未解之谜即将揭晓!
长篇连播《追寻彭加木》将于4月10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纪实春秋》播出,作家叶永烈以第一手资料,详述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始末。播讲人:张巍。每天早七点、晚九点,欢迎收听。
作者:叶永烈,著名作家,彭加木塑像发起人之一。1980年6月彭加木失踪后,叶永烈经钱学森批准,成为唯一进入罗布泊参加搜寻行动的作家。2006年6月,叶永烈历经前后二十几年艰辛采访写成的长篇纪实著作《追寻彭加木》面世,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追寻彭加木》修订再版。
◆彭加木失踪(叶永烈)
    1980年6月16日夜10点10分,新疆罗布泊附近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的电台,突然收到代号为“长江”的一份求援电报:
    “我们今天二十点到达库鲁库多克地区西大约十公里地方。我们缺油和水。请紧急支援油和水各五百公斤。在18日运送到这里。请示作战处办理,请转告乌鲁木齐。另,捕获一头野骆驼。长江”
    电报很快就被送到马兰基地驻军作战处处长周夫有手中。
    “长江”就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科学考察队的代号。周夫有在罗布泊地区工作20多年了,竟还是第一次听说“库鲁库多克”这一地名。
    周夫有打开五十万分之一的地图,细细寻找着,依旧查不到“库鲁库多克”,而只有“库木库都克”。
    周夫有除把这一求援急电转告上级领导及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之外,立即请报务员复电考察队:“报告宿营点座标”。
    很快地,上级领导通知周夫有,同意用飞机调运急救物资。
    然而,考察队究竟在哪里?直到翌日9点30分,“长江”复电了:“我们无法前进,请飞机前来支援。标志:一杆红旗。地点:东经91°50′,北纬40°17′。”
    周夫有赶紧查看地图,原来,他们在电报中把库木库都克误为“库鲁库多克”。
    从乌鲁木齐到库木库都克,空中距离近千公里,库木库都克附近是一片沙漠,一般飞机无法着陆,只有直升飞机才能担负起救援工作。不过,直升飞机的飞行速度不快,又不能远航,需要在途中加油。
    当天下午,一架直升飞机从乌鲁木齐飞到了罗布泊附近驻军基地马兰。
    加足汽油之后,周夫有坐上直升飞机,飞到一个前沿阵地“720”。飞机到达那里,已经是晚上10点20分了。
    17日晚9时30分,720基地驻军的电台收到“长江”的紧急电报:“18日凌晨2:00联络,有重要情况报告。”
    好不容易到了凌晨两点,无线电波终于传来了“长江”发出的惊人消息:“彭副院长17日10时一人外出未回。我们正在继续寻找。请作战处立即(将此事)告诉新疆分院常委。请派飞机寻找并告知飞机起飞时间。”
    “彭副院长”是谁?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病毒专家彭加木。
    彭加木,55岁,稍高的个子。他讲话声音不大,带有广东口音,讲话缓慢。他戴着一副茶褐色边框的近视眼镜,度数不深。
    “彭加木”这个名字,对于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大都是很熟悉的。在1964年,全国各报刊曾显著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
   然而,如今他为什么“一人外出未归”?出了什么事?
    事情是这样的:1980年5月3日,彭加木率领一支十人考察队,共一辆大卡车、二辆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南疆罗布泊地区考察。
    据笔者从考察队员阎鸿健的笔记本上的记录所见,5月8月上午十一时,彭加木率队离开马兰,在当天下午五时到达720基地,行程二百九十多公里。……
    5月30日清晨,彭加木率队进入罗布泊湖区。经过七天奋战,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终于从北到南,成功地穿过了罗布泊———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穿越这个神秘的干涸了的盐湖。
    6月7日,考察队到了南疆的一个小城镇———米兰,宣布休息。按原计划,考察工作到此结束,全队沿南疆公路北上,回到乌鲁木齐。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彭加木却放着笔直平坦的南疆柏油公路不走,建议在归途中进行一次新的罗布泊东线考察:由米兰东进,经过东力克、落瓦塞、山兰子、库木库都克、羊塔克库都克、红十井、开元、新东一号,然后取道吐尔逊北上,返回乌鲁木齐。这样,往东绕了一个大圈,路途当然远了,然而这一带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很值得考察一下。
    彭加木买了一斤青岛食品厂出品的椰子奶油糖———这是他的习惯,外出时常买点糖果,当胜利归来或半途休息时,拿出来“请客”。
    考察队员马仁文告诉笔者,彭加木所率的科学考察队离开米兰的时间,是1980年6月11日清晨7点半。当时全队十人分乘一辆越野车、一辆八座中吉普车和一辆大卡车。汽车离开了平坦的柏油马路,朝东进发了。
    6月16日,考察队终于来到了疏勒河故道。
    这天下午二时,考察队在疏勒河南岸的库木库都克扎营。
    在东进日子里,考察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每天都在一个新地方宿营,从未在同一地点睡过两次觉,每夜平均只睡三四个小时。当他们到达库木库都克时,已经非常疲乏。在疏勒河故道南边是广阔的库穆塔克沙漠,考察队选中了沙漠中的一个地方,准备安营扎寨。
    正当考察队员们支起了帐篷,准备烧饭时才发觉水已经所剩无几了,汽油也不多了。
    在这里,没有水,就无法生活!
    怎么办呢?经过全队讨论,决定向附近驻军告急求援。大家都记得,出发时附近驻军首长一再叮嘱:“需要什么,尽管说,我们大力支援!”
    彭加木虽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但是,他提出了新建议:用直升飞机运水,太贵了!直升飞机飞行一小时,就要花两千多元(注:这是当时的价格)。从附近驻军基地飞到这里,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运一趟水得花费国家上万元资金,我们能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
    附近哪里有水呢?彭加木是一个有心人。
    不久前,他在与马兰基地的参谋张占民闲谈之中,听说这样一件事:1980年1月,中央电视台与日本联合拍摄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曾在“八一泉”加过水。“八一泉”位于疏勒河故道北岸,在库木库都克东北约三十多公里处。
    彭加木拿出地图细细研究:在库木库都克以东的疏勒河南岸,在羊达克库都克附近,还标着四个井位。在蒙语中,“库都克”就是“井”的意思。
    正因为这样,彭加木坚信,东面有水井,一定能找到水!
    6月16日晚九时,考察队支好帐篷,安营扎寨。架好天线之后,6月16日夜10点10分,考察队向720基地驻军发出了求援电报。请他们把电报转交新疆军区红山司令部。电报稿是彭加木拟的。
    马仁文记得,彭加木当时对大家说,我们尽量自己去找水,这样可以节省国家费用。飞机支援的架次越少越好,我们要自力更生。
    17日上午九时,在吃早饭的时候,彭加木再一次提出,要向东去找水井。他提议开车往东去找水井,从库木库都克到羊塔库都克再到克孜勒塔格。当时计算了一下,这一路线单程为一百二十公里,要用掉半桶汽油。
    队员们劝他,等与部队联系之后,再作决定。
    彭加木说,一边与部队联系,一边向东去找水井。如果找到水井,就通知部队不要再派飞机运水了。
    彭加木说完,离开了帐篷,坐到他自己平时乘坐的越野车里,查阅地图。
    11时30分,考察队收到驻军的复电。当把密电码转译出来,快12点了。
    副队长汪文先收看了电文,便想送去给彭加木看。汪文先走出帐篷,到彭加木的车内看了一下,没人!
    12点30分,原在63号大卡车下休息的司机王万轩,去越野车拿衣服。他在越野车的驾驶室里,发现彭加木的那本地图册中夹着一张纸条,纸条有一半露出外边,上面用铅笔写着:
    “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 17/6  10:30”
    彭加木留下纸条,往东去了!
    在这次出发考察前,人们曾提醒过他:“当心,戈壁滩上常死人!”
    彭加木摇头答道:“我就不信,戈壁滩上会死人?”
    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到他。
编辑: 李雅男

《纪实春秋》4月10号开始播出《追寻彭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