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纪实春秋》1月9号开始播出《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2018-01-01 14:42:00来源: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最常写到的主题是记忆,他的多部作品探索了记忆跟遗忘、历史与现实、幻想和现实的关系。石黑一雄因记忆而获奖,记忆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前沿话题。中国作家也在这个方面有了探索,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就通过家书,复活了自己的一段青春记忆。无论是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来说,这些记忆都不该被忘却。
尺牍飘零,串起山河岁月;
见字如面,感悟世间亲情。
纪实文学《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的非虚构力作,
倾述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里的时代记忆。
长篇连播《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将于1月9号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纪实春秋》栏目播出,演播:阿达,制作:周彬。
每天早七点、晚九点,欢迎收听。
书摘
    2013年8月,和我们相濡以沫五十多年的父亲离开了我们。
    父亲走了两年后,我和姐姐才去彻底整理他的房间。在一个很旧的樟木箱里,我们发现了满满一箱信件。这些信件用报纸包着,细绳子捆着,上面贴着小纸条,注明了是谁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亲的笔迹。粗略数了一下,有上千封。
    我从来都知道父亲是个生活很有规律、喜欢收藏的人。我常说他是我们家的档案管理员。他甚至收藏了我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所得的奖状,最早的一张是1965年的,薄如蝉翼,还是学校老师自己油印的。我发表作品的所有剪报,和关于我的各种消息,他也都一一剪贴归纳放好。还有姐姐小时候画的画,姐姐当知青、当工人时得的各种奖状,姐姐发表每一篇文章的报纸和杂志……我们想找什么东西,总是会习惯性地开口问,爸,你有没有看到我的那个什么什么。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样满满一箱信件时,内心还是被震撼了,很感动,也很悲伤。尤其是我,自当兵后,一直没和父母在一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全靠写信与父母交流,汇报情况,聆听教诲。因此我的信特别多,打开数了一下,有510封。而且我还发现,保存我信件的,不止是父亲,还有母亲。因为有几年,父亲和母亲是不在一起的,我是分别给他们写信的。我写给母亲的信也全部都在。这对母亲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她自己的资料都靠父亲保管。
    我即刻拍了几张老信件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儿,不料引起了很大反响。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被深深感动了。
    有的说,他的父母也为他保留了早年的信件,只是没我那么多;有的说,很遗憾自己的父母不会写信,从来没有收到过父母的信,很羡慕我;还有的说,几乎没有和父母分开过,所以没有书信往来;更多的朋友说,这些信太珍贵了,你应该整理出来,写本书。
    起初我并没有这个念头,但说的人多了,心就动了。我想,也许父亲母亲那么仔细的留下这些信,就是希望我有一天会去整理它们。他们一定觉得,那会对我有用。
    最后我终于下了决心,开始整理。
    我想以此,来感恩我的父亲母亲。
   (编辑:周彬)
编辑: 李雅男

《纪实春秋》1月9号开始播出《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