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长书短读》7月29日至8月2日播出《弹在膛上:一个维和士兵的战地纪实》

2019-07-29 17:48:00来源:娱乐广播

 

  我们都看过关于维和部队的宣传报道,但亲自经历了维和的军人才知道,真实的维和战场可能比想象中更加残酷。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华文,他是首批赴马里维和的亲历者,书中就讲述了他在马里的真实体验。

 

 

  毫无征兆的沙尘暴,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的气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这就是他们在马里看到的景象。从进驻维和营的那一刻起,杨华文每天用记日记的方式,把维和期间的工作、生活全都记录下来。

  而这一天,他的日记没能在当天记录下来。

 

 

  2014年5月19日,大量不明身份人员集结,像洪水一样涌向战区司令部。队员们与示威人员仅仅一墙之隔,危险一触即发。按照联合国规定,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下,维和部队非自卫不能使用武力,所以杨华文的取证工作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拍照取证,杨华文必须离现场更近一点,而当他露出头的一瞬间,马上就遭到了攻击。

  杨华文感受到,在这里,弹在膛上,战斗随时都有可能打响。

 

 

 

  2016年5月31日,联合国位于马里加奥的营地遭遇汽车炸弹袭击,造成1人牺牲,4人受伤,年仅29岁的中国维和军人申亮亮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此时,人们对于维和的无知和议论,点燃了杨华文想要诉说的欲望,他想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维和行动,不希望让那些用血与火演绎的故事永远尘封在沙漠里,不希望读者们对维和行动如此陌生,不希望让公众误解维和官兵的牺牲与奉献。

 

 

  2018年1月,纪实文学《弹在膛上》成功出版。

  书中讲述了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从组建筹备、防卫部署、进行营区建设、对应恐怖袭击、与外军的交流合作、与马里当地人民的友好交往,直到圆满完成任务、全体人员安全回归的全过程。凝聚了维和军人守卫和平的大国担当、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前言

  2014年10月,我们回国。如今整两年,犹如一世纪。那片沙漠中发生的故事似乎是一场梦,遥不可及。我记录下的那些图片和文字也随着任务的结束,封存在硬盘里,再也不想打开。不是没有意义,也不是不曾怀念,而是人生两处相距太远,令我难以合理衔接,大脑犹如醉酒断了片儿:这是我么?这是我所经历的么?

  出发前,和自己说好的,如果能够活着回来,就立刻把所历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汇报给大家,汇报给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汇报给生活在人间的朋友们,告诉大家同一个地球村的另一侧是一片怎样的天地。但生活是一个巨大的黑洞,瞬间将我湮没。

  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不但那片沙漠和沙漠中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连描绘她的文字和图片也都有了存在的渴望。“写下来,发出来”的呼唤在我的心中愈发强烈,特别是当我不经意间看到那些图片和文字的时候,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隐藏秘密的负罪感。我似乎变成了一个恐怖而又贪婪的独裁者,将伸张正义的英雄关在暗无天日的水牢里。作为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政工干事,在组建筹备、防卫部署、正式任务、安全形势、恐怖袭击、民情社情、官兵故事、外事活动和突发事件等维和行动的各个方面,我积累了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这样一个信息独裁者,我若不发声,天理难容。

  和很多朋友交流后发现,大家很期待有一部描写维和的纪实作品问世。毕竟中国第一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至今快30年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维和仍旧是一项伟大却不知道为何伟大,艰难却不知道有多艰难,危险却不知道如何危险的行动。非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大美大贫、大旱大湿,直观印象莫过于广袤的撒哈拉、茂密的马达加斯加,丰饶的刚果盆地,还有凯文卡特那幅秃鹰等候猎食饥饿女童的新闻特写,让全世界读懂贫穷的《饥饿的苏丹》。

  于是2016年春节,我终于动了笔。怎么写,写什么才能无愧于事实,无愧于读者,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以日记体的方式讲述维和行动中发生的典型故事,配以现场图片,力图从白描叙述、感性印象和理性思考三个维度阐述西非风情、马里内乱、维和行动、外军印象以及中国军人的表现等内容。

  这一切,都是鲜为人知的真人真事;这一切,你在新闻上,也只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个结果;而那些令人惊悚的细节、艰难的过程、惊奇的景象永远地埋藏在那片广袤沙漠里。

  我愿做第一个掘金人,吹尽滚滚黄沙,展露隐秘真相。

  向所有军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辛苦了!

  

  长书短读7月22日至7月26日播出

  首播:6:00—6:30

  重播:13:00—13: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娱乐广播

编辑: 李雅男

《长书短读》7月29日至8月2日播出《弹在膛上:一个维和士兵的战地纪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