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纪实春秋》12月13号开始播出《最漫长的十四天》

2017-12-09 22:22:00来源:
警钟长鸣,不忘国耻---记者周彬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80周年祭。80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屠戮,六朝古都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
曾经的苦难不能忘记,历史的警钟必须长鸣!
12月13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纪实春秋》将播出长篇连播《最漫长的十四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实录与纪实》,幸存者的证言、士兵的回忆、侨民的日记……详实而缜密地还原南京城经历的最为惨烈的“十四天”。
谨以此悼念在此国殇中遇难的300000名同胞!
本书作者陈庆港此前接受了节目编辑周彬的专访。
【图片-《最漫长的十四天》作者陈庆港】
◆为什么要写作这样一本书?
陈庆港:我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其实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屠杀有那么多人遇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在巨大的石碑上刻着具体的数字,但这个数字背后,每一个数字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日常的生活,但这些故事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都只是记住一个数字,大部分人是这样,当时我也是这样。但是细细地想,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他们曾经是活生生,和你我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爱过。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汪主编给我打电话,说庆港,我们想做一本南京大屠杀的书,说想请你来做。刚开始我没有答应,因为太难写了,南京大屠杀的同类书也比较多。后来说了将近三年时间,江苏文艺出版社一直没有放弃这个计划,就是他们的锲而不舍、他们的执着一直在催我。另外在这段时间我也做了考虑,确实是南京大屠杀同类书出了那么多,我再从大的方向去还原的话,可能就做不到,也不想再去做了,所以最终我选择从细节、从个体出发。
◆为什么只选择记录了“十四天”?
陈庆港: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在寻找“怎样写”,从什么样的角度进入。那个时候我经常往返南京,南京的图书馆,南京的档案馆,查大量的资料,最后我找到了夏淑琴。夏淑琴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她家的还原模型。我进去过好几次,就站在里面看,根据她的回忆还原出来的现场。
【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小淑琴家人被杀害的复原现场(摄影:陈庆港)】
夏淑琴的家人被日本人在进城第一天杀死之后,尸体全部倒在这个房间里面,加上她的邻居,将近十多个人,都死在了屋里面。夏淑琴没有被杀死,她被戳了几刀之后活过来了,她当时很小,还有一个比她更小的妹妹,就她们两个幸存了。她们两个就在很窄的满是亲人尸体的这样一个房间里面,整整活了十四天。然后我就想说,这十四天她们是怎么活过来的?我就在一直想,想了很长时间,然后我就想还原这十四天。
这十四天,也是南京城最惨的十四天,地狱一样。
【图片-2016年12月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祭奠亲人。1(摄影:泱波)】
【图片-2016年12月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祭奠亲人。2(摄影:泱波)】
◆搜集资料的过程遇到哪些困难?
陈庆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比如说我在写夏淑琴家的事情的时候,大量证人的讲述是不相关的,每个人各讲各的,就要把他们关联起来。怎样把这些事情一个个连起来?就是要把一天里的这些时间连成一条线,把每个人的故事通过时间线连起来,这实际上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要看,要找。
有些资料的时间是没法确定的,那不行,可能就会放弃使用。但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我们查阅的、当时在南京留下的二十多位国外的侨民,他们的日记,他们的纪录是最最珍贵的。他们不像普通民众的口述、证言,往往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他们都是有准确的时间纪录的,这个非常好。
◆想要通过《最漫长的十四天》向公众传达些什么?
陈庆港:写作这本书对我个人来说,收获非常非常大。“南京大屠杀”原来可能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一个很抽象的历史名词,通过写作这本书,我真正地走进去了,我深入到里面去了,看到了很多细节,看到了很多人,看到了他们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所遭受的各种各样的苦难。其实我们经常提“灾难”“战争”这些词,这些词也已经是我觉得很抽象化的东西了,而通过这些采访,我就真的对过去这些词的理解不一样了。
战争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你知道战争爆发之后,人就变成野兽,它把一切最最美好的东西全部摧毁了。和平真的非常非常珍贵,所以说我们期望永远和平,真的永远,不要再有战争,这可能是我想表达的,或者说想告诉大家的。
【附节目播出时间:每天早七点、晚九点】
编辑 周彬
审稿 赵薇
编辑: 李雅男

《纪实春秋》12月13号开始播出《最漫长的十四天》

警钟长鸣,不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