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昭通7月6日消息(记者李健飞 昭通台记者苏燕 杨芳 孙贵波)为了让搬迁群众既“挪穷窝”,更“断穷根”,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云南昭通靖安新区通过采取发展农业产业、引资建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带动、支持返乡创业等多种措施,为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多渠道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整黄瓜,打丫枝,(瓜须、嫩芽),这个丫枝起来要把它抹了,要抹几道,抹了它又发起来,才护得起这个瓜起来,要摘几道……

  这几天,53岁的王绍群每天都要和社区群众到蔬菜大棚给黄瓜进行护理。掐瓜须、除嫩芽……然后把瓜藤缠绕在尼龙绳上,这样黄瓜长成后形状好看,也卖的起价。从永善县大兴镇核桃村大山里搬迁过来的她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搬迁前在老家做庄稼,做不起啥子,我又爱病,打工也打不起,搬到这里来,在这个大棚里,做蔬菜活路清闲点,不请假,不耽误,(一年)有个两万多块。”

  而上初三的孩子在家附近就能读书,更让王大姐省了不少心。

  “娃娃原先在大兴读,我们隔学校远,一个来回要60块的车费。以前隔街远了,要吃点啥子,天不亮地不明的就去赶那点场。生活条件现在要好多了,啥子都方便了。原来,你有钱都买不到来吃,在老家住起,山卡卡头。搬到这点来地势也好,到处都亮晃晃的,比在老家就好几倍了。”

  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靖安新区承载着来自昭阳、大关、永善、彝良、镇雄、盐津等6县区4万多人的搬迁任务,有劳动力17024人。如今,当地开设“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全天候”服务,建成了3000个蔬菜大棚、85个食用菌大棚和3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加上2.5万平米的扶贫车间、500多间各类商铺资源,这些都为群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

  靖安新区服务管理中心产业办主任朱荣明介绍:“为了实现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我们主要是采取“外输为主、内培为辅、公岗作为补充”的工作模式,目前,我们通过蔬菜基地、马铃薯基地、扶贫车间,还有商铺、创业广场,累计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达85%以上。”

  今年3月份从大关县高桥镇高桥村搬迁到靖安新区的肖邦群,4月1号就来到生产电子产品的扶贫车间上班。曾经在深圳手机厂工作过的她成了这里的领班。

  “为了照顾孩子,我就选择当地就业,一边照顾孩子,照顾老人,孩子上学比较方便,(以前)孩子去读书走山路要走几个小时。刚进来的时候(一个月)有2300多,现在有两千七、八,还有岗补,三个月转正后有3000多。”

  于此同时,靖安新区还将农贸市场和临时文化广场划出“3×3米”规格的200个摊位,并用搬迁群众创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又解决了近200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从大关县玉碗镇火地村搬迁来的苗族群众李有为在广场上的临时摊位做起了羊汤锅生意,自己当起了老板。

  “以前在昆明做过这个是帮老板做的。到这里我弄这个感觉比较好一点,一个月纯收入大概五、六千,生活还可以。搬迁来了以后,在这里条件各方面都好,在我们老家稀泥巴,雾也大,这里干净,生活环境什么都好。我想以后就是找个门面,生意做大点。”

  为了让剩余未就业劳动力都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靖安新区正在规划建设8.1万平米的标准化产房,依托剩余土地建设集贸市场和农贸市场,帮助搬迁群众自主创业。靖安新区临时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鲁朝富说:“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产业,以产业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我们在靖安新区大力开发公益、公辅岗位,能够再解决1800多人的就业。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力争在今年年底劳动力就业达到90%以上,让我们搬迁来的群众能够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就能够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