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保山5月20日消息(记者李腾飞 通讯员苏娴)走进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新城社区德馨安置区,一排排黄色墙体红色屋顶的民居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平整干净的水泥铺就的入户小道延伸到家家户户,道路宽敞、房屋崭新,呈现出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田园镇德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占地面积232.6亩,总投资1.3亿元,项目于2015年11月25日开工,现有居民320户1180人,建档立卡户176户701人。安置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着力把安置点建设成为全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合理规划,村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获得感”
  德馨安置点的选址遵循安全、方便、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原则,选址期间便严格按照区位环境好、自然环境好、发展环境好的标准来开展工作。居民于艳梅介绍:“我们家原来是住在新城大寨子,2016年搬到德馨来,这里距离县城就2公里左右,距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三中、新城完小都很近,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老人看病、娃娃读书、我们去打工都非常方便。”
  田园镇项目办负责人王磊介绍,建设过程中,田园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安全牢固与经济实用相结合、当前脱困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与突出特色相结合:“一个是规划高标准。在充分考虑搬迁户受灾和贫困双重身份的基础上,从安置点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高标准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方案经过省级评审。二是质量严要求。镇级成立了工程指挥部,专门抽调统筹、管理、技术等方面工作人员,驻场指挥协调并监督质量。搬迁户成立了联建理事会,采用统规自建的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德馨安置区共设计建造3种户型安置房,投入资金3600万元,实施了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共铺筑道路7.2公里,架设引水管道17.282公里、输电线路14公里等。同时,建设公共活动室706平方米、壮大集体经济用房680平方米、活动广场1366.42平方米、商贸步行街1条,基本满足搬迁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产业扶持,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
  德馨党支部书记李闻宏对发展信心满满:“国家政策好,不仅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我们创业发展有了奔头。如今村民们搭上脱贫攻坚的东风,在安置区发展了特色种养殖业,黄山羊养殖、人工食用菌养殖、石斛药材种植及花卉养殖,人均收入达6500元以上,实现了增收致富。” 

  “搬迁工作重心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田园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攻克这道难题。实施易地搬迁,必须跟进就业产业和配套保障措施,才能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好地就业,田园镇采取‘劳务输出就业一批、就近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一批’等措施,实现了户均一人就业的目标。”田园镇党委副书记杨晓云说。
  “现在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门路。”对在德馨巴西菇养殖基地工作的搬迁群众杨翠英来说,易地扶贫搬迁给她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帮她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在搬迁工作启动之初,田园镇就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中,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将安置点向城镇集市、美丽乡村建设点和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方靠拢,为后续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辉永富是易地搬迁政策的受益者,他激动地说:“刚搬来时,我担心自己和妻子文化低没技能,无法养活家里人。政府考虑到我的特殊情况,组织社区和村民小组长到家里来了解我家的具体情况,介绍我到工地开挖机,妻子也在县城打打零工,去年我们两个收入也有3万多,每天还能接送孩子上学。收入有保障,又可以照顾孩子,日子越来越好啦!” 
  “我原本是在郡王府上班,当厨师,现在政府引进好项目,在我们德馨建设了网红游乐城,项目就建在家门口,我就辞职到家里自己开店做生意,也不用付房租。游乐城来玩的人也多,自己靠手艺吃饭,家里现在的收入相比以前也更好了。”搬迁户熊映春介绍。
  “我们椿莅琳劳务专业合作社是2016年5月6日成立的,当初成立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现在我们合作社共有166人,其中农民成员158人,党员22人,贫困户33户,长期务工的也大都是家住德馨的,现在大家也反映,收入比原来高了,技术也学到了,大家上班离家近,照顾家里也方便。”椿莅琳劳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穆贵春说道。
  为了让搬迁户群众增加更多的收入,田园镇党委书记杨怀志心里早就有了盘算:“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壮大产业,缺资金就帮忙办理贴息贷款,缺技术就组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缺销路就建好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因人因户施策,精准精细帮扶,引导搬迁群众发展与自身相适应的特色种植、畜牧养殖、电子商务等脱贫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搬迁群众搬迁不离家、能增收。” 
  据田园镇副镇长李贵学介绍,田园镇在德馨安置区共组织成立椿莅琳劳务专业合作社、景业黄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合作社,创新资产入股分红收益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对搬迁户发展产业进行补助,在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对搬迁群众开展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扶智”培训,组织外输从事建筑、家政、物流、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促进搬迁户增收。

 

培育新风,居民“富口袋”也“富脑袋”
  综合配套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搬迁户“富口袋”也“富脑袋”的重要保障。搬迁户字其武说:“搬来遇到的问题,政府都给解决了。水、电、路、网全进屋,进城也比以前更方便了。”

  依托村委会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户评选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新风逐步形成。据新城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建伟:“针对搬迁户环境不适应、后顾之忧多等实际问题,田园镇围绕提升群众幸福感,强化安置点基础设施、精神文明、就学就医、环境提升等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搬迁群众过上了新生活,树立了新风气。”
  田园镇组织委员张娟说道:“田园镇始终将党建引领贯穿于易地扶贫搬迁各个环节,围绕“支部、队伍、载体”建设,着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程度,通过成立党支部、组建自治队伍、搭建服务载体的方式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为倡导文明新风,田园镇设立德馨红白理事会,指导群众节俭办理红白喜事,不仅规定了设席数量、菜品数量等具体事宜,还要求宴席一律不得传烟摆酒,既不铺张浪费又干净卫生。
  “通过红白喜事理事会的指导,群众办红白喜事不讲排场,不攀比,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改变了陈规陋习,引领了文明新风。”德馨党支部书记、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会长李闻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