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古称博南,全县少数民族人口8.2万人,占总人口的44.18%。近年来,永平县围绕“弘扬博南文化、汇聚奋进力量”主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从2015 年全省第98 位晋升为2018年的第41位,201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3万元,全县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突出政治引领 凝聚共识抓创建 
  永平县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工作理念,深入实施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通过高寒特困山区村(龙街安吉)、直过民族村落(杉阳金竹塘)脱贫发展等生动实践,引导各族群众牢记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依托烈士陵园、英雄纪念馆、滇缅公路纪念馆、博南古道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教育基地,该县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行各业、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组织开展演讲、征文、摄影等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永平县通过制作大型户外广告、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知识读本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永平之声”“永平先锋”等媒体开设专栏,宣传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20多场次,发放宣传材料2万多份,张贴宣传标语8000余幅。 

 

弘扬优秀文化 汇聚合力抓创建 
  近年来,永平县立足当地实际,通过深挖饮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繁荣民族文化,汇聚各民族共创共建的工作合力。 
  以苗族原生态歌舞、傈僳族割绣等为重点,永平县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成功申报龙街镇安吉村民族民间歌舞(苗族歌舞)之乡、永平傈僳族打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7人,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8个。
  此外,该县创作并推出彝族山歌《宰羊调》、白族舞蹈《心肝票》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挖掘整理的苗族原生态歌舞《嘎蒙卡兜》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类“群星奖”。成功举办四届以“千古博南·味道永平”为主题的云南·大理永平博南文化节,利用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书画摄影展等广泛宣传和推介永平。曲硐村、花桥村、杉阳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曲硐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注重示范带动 激发活力抓创建 
  永平县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按照“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建强支部班子、用好党员队伍,示范带领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七进”活动。
  多年来,永平县探索出曲硐村 “支部定制度、协会推落实、能人助治理”,古富村“党建+民族团结”促示范创建等经验做法,形成了党组织引领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建的良好工作格局。 
  永平县全县35名县处领导挂钩3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典型。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特色集镇)、12个示范村、1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世居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项目。2016年永平县被大理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全县65家单位被命名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此外,永平县还将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结合脱贫攻坚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你我同心”等活动,按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共同探索各族群众团结发展的“新路径”。(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