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龙门乡龙门村,是一个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小山村。村内229户927人,其中回族居民745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2019年官庄自然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官庄自然村以党建为引领,以村民理事会为依托,创新工作方法,各族群众全面参与,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出了官庄难能可贵的“五同”精神。


官庄自然村村貌(新华网 刘奕摄)
  

同饮一井水 命运相连共护“源”

  官庄自然村南面的龙潭箐,自古以来是村民的饮用水源地。自2013年以来,当地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57万元,实施了官庄龙潭箐保护工程。为切实加强对官庄龙潭箐水源点的管护,由官庄、中村、大见村党支部牵头,通过召开户长会,制定出台了水源保护长效机制,选聘了专门的管护员和保洁员,对群众进行引导和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认真宣传党的政策、民族政策等,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保护官庄共同的“水源”。通过宣传引导,如今的官庄形成了“共饮龙潭箐之水”“共饮共产党之水”“吃水不忘挖井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官庄自然村全景(新华网 刘奕摄)
  

同耕一坝田 邻里团结讲互助

  2016年以来,龙门乡共投入4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官庄少数民族示范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沪滇项目、5千米产业机耕路建设等项目,大力发展了万亩油菜花、万亩优质稻、千亩稻田养鱼、百亩特色水果、乡村农家乐等产业项目,官庄各族群众共同在万亩梯田上耕耘发展,探索出优质稻、特色水果、肉牛、黑山羊、白鹅等致富产业。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官庄自然村的各族群众间形成田连田,地连地,无论春种秋收,你家一天,我家一天,户帮户已成常态。通过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官庄铺设了一条条“连心路”、一座座“连心桥”,几个民族的心也像这些田地一样连在一起。
  
同葬一座山 生逝永远是“邻居”
  官庄村有效整合党支部、村民小组和官庄清真寺管委会三只队伍力量,认真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殡葬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倡导各民族逝者都安葬在一座山上,活着同村同处,逝去也成“邻居”,在另一个“家园”里仍然相伴为邻。墓地的位置从不讲你挡我的风水,我阻你的地脉,回族丧事其他民族来帮忙,其他民族丧事回族来抬葬的习惯已不约而同形成,各族群众在这块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官庄自然村村貌(新华网 刘奕摄)

同住一个村 相互尊重护家园 
  各民族无论是生产、婚丧嫁娶都充分考虑民族间习惯。为凝聚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官庄村党支部结合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际,每年组织官庄各民族群众开展“同升一次国旗、和国旗留一次影、同吃一桌饭、同唱一支歌、共同开展一次三清洁活动”,各族群众积极响应、认真参与。党支部还牵头制定了《官庄自然村村规民约》和《实施细则》,对办理婚丧事限制在八菜一汤、严格执行门前三包、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三清洁费用收取管理与使用等作了明确规定,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官庄环境卫生纠察队,严格执行村规民约,并在“红白板”进行公布。扎实开展“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成立中青年民族团结联谊会和文艺队,不断促进官庄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共同繁荣。有效整合党支部、村民小组和官庄清真寺管委会力量,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致力于打造民族团结、和谐稳定新官庄。
   
同爱一个家 深入交融促和谐
  随着各族群众思想的解放,各民族适龄青年通婚也成常态,官庄村倡导不给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制造麻烦,真正体现一个大家庭里多个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官庄有一个务工带头人叫张平,他每年都带领官庄各族群众七、八十人到内蒙古包头市轨枕厂务工,这些外出的“官庄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学在一起、干在一起,过年回家时,同座一辆车回家,在外也体现了各族群众是一家人。针对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发展经济的实际,官庄村党支部根据上级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党员干部与留守人员“牵手”行动,既给予留守老人、儿童、妇女更多关爱,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