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0月29日消息(记者杨菡)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6年4月25日,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该地,历时半个多月,历程四百公里,翻越三座雪山,在雪域高原播下革命红色火种,造就了一段传颂至今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这片雪域高原,有这样一位青年,他心中的日月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家乡,走进家乡,近距离感受这新长征路上家乡的崭新面貌。

这位青年是知诗七林。

知诗七林是香格里拉一位青年创业者,他在家乡铺开的“酒店+旅游”文旅模式,为当地农民增收贡献了力量。

初心如日月

知诗七林是云南省少数民族青年本土创业代表,在香格里拉小有名气。

作为一名80后创业青年,知诗七林200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与一般学子不同,他毕业后就一直前行在创业路上。2014年,他带领着团队回到香格里拉,加入松赞酒店,成立松赞文旅集团。

2020年1月,知诗七林获得第八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

2021年10月20日,知诗七林入围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选。

纵然取得不俗成绩,也被大家看作“成功的创业者”,但知诗七林认为自己还在创业路上,还在学习阶段。

“保持正能量,保持勤奋和努力。”是他在创业路上坚守的“奋斗密码”,这很简单,但坚守下来却并非易事。

十多年的创业生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其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知诗七林同央广网记者寥寥数语带过,“红军当年长征来到迪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坚定信念翻越了三座雪山,这份坚持很打动我,也激励着我在创业路上不断前行。”

创业路上充满坎坷,但“传播家乡文化,发展家乡旅游产业”始终是他秉持的创业初心。知诗七林心中的日月,正是创业初心。

“我的家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能让游客留下来,更好地感受风景,了解藏族文化。”知诗七林说,“扎根乡村连接土地,让更多客人与乡村发生联系。”

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发

每一间松赞酒店的诞生,都以当地村庄为底色,既浓墨重彩又默契地融入“大山的褶皱”里。将它们连在一起,结点成线,就形成了高山流水间独一无二的松赞环线。

为什么要在乡村建酒店?“乡村有最好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但这些边远乡村和现代产业是脱节的。”知诗七林带领松赞文旅入驻到这些乡村后,以乡村“联动酒店群落”为依托,发展旅行、文化产品,带动当地农产品手工艺等经济元素,以现代商业模式和当地经济元素互动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成为乡村增收的“发动机”。

每一种文旅行为背后都是数据。每年松赞文旅用于带动及培育乡村产业的资金支出共计8000多万。截至2020年,松赞文旅每年直接产生的村庄生产总值有3000多万元,间接影响和带动产生的生产总值近1500万元,两项收入总计4500多万元,占村庄年生产总值的70%。

本土成宝贝

文旅结合当地,不是说说,到底该如何做?松赞文旅入驻到藏族聚居的村落,不仅把工作机会带给了村民,还真正让村民变了。

松赞绿谷山居和松赞香格里拉林卡所处的克纳村,20年前是半农半牧,20年后,一部分村民在松赞文旅从事酒店服务工作,一部分村民开设藏民宴,成为松赞文旅的餐饮供应商;还有一部分村民给酒店提供生态食品,再大胆一些的村民,自己开了民宿客栈。

在松赞的影响和带动下,原本跟旅游没有任何联系的克纳村,旅游业态多样,村民就业也多样。如今这里已经拥有10家民宿,3家餐厅,70人在酒店工作,村庄超过60%的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旅游产业。

“真正好的服务是发自内心的。”知诗七林同央广网记者说道,来自农村的员工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热情地照顾家里的亲人。”我们在培训时只需要告诉员工“酒店是你的家,来到酒店的客人就是你的家人”,让员工树立这样的理念,并愿意花时间去完善员工培养模式,按照当地人的特点去挖掘他们的潜能,让员工成长,提高员工的谋生技能。

经过多年耐心的培养和培训,松赞的员工都成为了高品质酒店旅行行业的服务和管理人才。现在这些来自乡村的松赞员工已成为松赞文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也是别人拿钱买不到,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发

“和松赞一起成长的七年,知诗总说自己在学习当CEO的路上。但在我看来,他在工作中专业、敬业,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稳重和视野,早已是员工心目中的榜样。”在松赞文旅工作多年的员工金静说,每次到香格里拉克纳村,总能看到知诗七林热情地和村民、和员工打招呼,听他们说说近况、交流着家里人的生活情况。作为一个在松赞文旅工作的外地员工,每每都会被这些普通又动人的场景所打动。

打造“扎根乡村连接土地的文旅品牌”是知诗七林的愿景,这是他的初心,也契合了乡村振兴。“家是人最温暖的港湾。我们一直坚持做的是‘在现实世界里为客人营造一个远方的家’,让客人们通过松赞的酒店、旅游产品、质朴真诚的服务体验,切身感受纯正的藏族文化。”

谈及未来,知诗七林希望打造现代人熟悉的生活环境,更好地弘扬藏族文化,同时将坚持全方位地带动村庄发展,通过为乡村培育产业、培养人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坚实基础,并对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进行积极探索,让“新”长征路上的乡村更加美丽。

时代更迭不断,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核始终不变。当下,行走在“新”长征路上新青年依旧需要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红军长征精神,让自己的“新”长征路走稳走实,直至抵达梦想的彼岸。

编辑:马智波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