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参与捡拾的祥云状干巴菌)

 

  央广网昆明8月3日消息(记者杨菡 摄影/记者杨菡 通讯员杨潇)什么菌是野生菌之王?在野生菌王国云南,相信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告诉你:干巴菌!

  眼下,在昆明野生菌市场,干巴菌售价在每公斤1000元左右,高品质的每公斤售价要超过2000元,是各类菌子价格之首。珍稀价高的野生菌种类不少,但云南人会告诉你,干巴菌才是云南“干菌人”YYDS。

  干巴菌生长特殊,主产于云南,在我国其他省份及国外极为少见。干巴菌的模样也很特殊,没有杆杆,没有伞伞,岩石般的颜色,直接从底座就长出花瓣形状。味道呢?喜欢的,会沉醉于它的浓郁陈香及韧性口感;不喜欢的,避之如腐木。

  不过,可以负责任地说,绝大多数云南人都是干巴菌最忠实的粉丝。每年菌子季节,不吃上几口味道颇有几分牛肉干巴感觉的干巴菌,就会失魂落魄,意兴阑珊……难怪,曾经对云南怀念无比的汪曾祺评价它为“人间至味”。

  雄关乡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东部,野生菌资源丰富,干巴菌是其中主力品种,雄关干巴菌品质优良,这段时间平均收购价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

  记者的朋友欢欢家就在雄关乡中营村,其父毕荣生今年53岁,母亲龚树兰今年51岁,包山拾菌至今已有20余年,是当地知名的拾菌能手,已接受过当地多家媒体采访。每年7月至9月是他家最为繁忙的拾菌时节,忙活三个月能拾得干巴菌约200公斤,刨去包山支出,每年拾菌纯收入大概在8万元。

  干巴菌满山的时候,是雄关一带的欢乐时光,“包山拾菌”已成为当地村民重要增收渠道。

 

  拾菌:日光微熹整装进山,90分钟拾得干巴菌1.8公斤

 

  捡菌前一日,细雨绵绵,天气预报说次日全天有雨,这让人对能否进山顺利拾菌着实担心。

  6点35分,晨光微熹,捡菌大队坐上毕荣生夫妇日常驾驶的电动农用车驶向菌山。前一晚的担心因为天公作美,变为喜悦。看来,今日宜上山拾菌。

  队伍离菌山越来越近,日光划破云层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阳光倾泻在前进的道路上,早起的困倦感瞬间消失,即将进山拾菌的新奇和揭秘干巴菌的兴奋随之而来。

  从毕荣生家出发到采菌点差不多4公里,途中有段一公里多的土路十分颠簸,人在车上需要紧紧抓住车扶手才不会摔倒。车辆行驶约15分钟,6:50许捡菌队伍到达进山口。

  常年入山拾菌,毕荣生夫妇的脚力远远超过跟随着的这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稍不注意,年轻人就被远远落在后面。毕荣生介绍说,干巴菌生长很挑环境,林中高耸的松树旁一般看不见干巴菌的踪影,只可在低矮的树丛旁寻得。

  进山约摸十分钟,第一朵干巴菌出现在眼前。它形似祥云,菌肉层次分明,菌瓣上还残留晨露,品相极好。

  

  (祥云状的干巴菌)

  干巴菌的小屋是松枝搭成的三棱锥状帐篷,外围由松茅草覆盖,以保证生长所需的湿度和温度。

  毕荣生示范着采摘动作——先轻轻拨开松叶,掀开篷顶,再单手伸入菌底的腐土中,小心翼翼地把干巴菌捧出来,轻轻放入肩上的箩筐。

  沿途看见冒头的小干巴菌,毕荣生就捡起树枝给小菌子搭起一个“家”,覆盖上松叶,给菌子圈出生长空间,下次来它会长大。

  

  (在拾菌的毕荣生)

  进山不到一小时,捡菌大队就拾得小半箩筐干巴菌。看着收获,有了休息的念头,正在此时,一个较大的松叶帐篷进入视野。随着龚树兰阿姨拨开顶部泛潮的松叶,一朵直径约为30厘米的干巴菌展现全貌,年轻人齐声大叫“哇”。龚阿姨笑着说:“这朵收购价估计会到1200元,今天先不采,让它再长长。”

 

  理菌:蛙声犬吠鸟鸣,山林之音增添别样乐趣

 

  8:20左右,采菌结束。年轻人的鞋底都敷了厚厚的泥,成了名副其实的“土鞋”,袜子和裤腿也被露水浸湿,整个人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自然气息”。

  我们跟随阿姨到山中搭的屋子里处理菌子,处理过后,菌子价钱更高。看屋的小狗见有陌生人到访,狂吠不止,屋内小主人出来连喝好几声,小狗才老实。

  小屋周围蛙声、鸟鸣、犬吠此起彼伏,好似在向彼此传递林中新鲜事。这来自大自然的合奏曲,是龚阿姨日常择菌的专属背景音。“青蛙每年这个时候叫得最欢了,从早到晚都不停。”阿姨打趣说。

  

  (剪刀、镊子、片刀是必不可少的理菌工具)

  小剪刀、小镊子、小片刀是龚阿姨常备的理菌工具。剪刀修去菌体残存的松枝、小刀轻轻刮去菌面的干松枝和土砾……工具轮番上场,阿姨娴熟的双手也在干巴菌上的非菌体周围飞舞。

  

  (扒土砾、剪松枝……理菌流程不简单)

  “我们拾菌拾大不拾小,小菌子要是采了,第二年能采的菌就少了。我们给小菌生长时间,让它自然生长。”一边理菌,龚阿姨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不到一小时,今日拾得的干巴菌便被清理完毕,装框称重1.8公斤。

  “走,去卖菌了,顾客电话催了。”

  

  (清理完毕、朵朵堆叠,亟待装车的1.8公斤干巴菌)

  阿姨话音刚落,便用毛巾轻轻覆盖在装有干巴菌的红色塑料篮上,小心翼翼地放入塑料袋,装入车厢,我们一行人也跟着上车驶向江川城区的售菌点。

 

  售菌:从离土到入市3小时,5分钟售空

 

  9:49,我们从山中出发前往售菌点。天空薄雾蒙蒙,单穿衬衫能感到丝丝凉意,路上的雨坑留下了昨夜雨水来过的痕迹。

  毕荣生大女婿丁大哥开车,他话不多,办事利索。下山路弯曲狭窄,丁大哥嘱咐大家系好安全带,稳好方向盘一路在林中穿行。从山上到集市有十多公里,车上一直循环播放着一首郑智化的《水手》,丁大哥不时跟着旋律哼唱。

  10:12,我们到达集市。车一停稳,早就在路旁等待的收购商立马上前拿菌篮上称计价。

  “昨天下雨,今天的菌子我只能给1400一公斤了。”丁大哥听到收购商的报价后立马上前还价,“前天还是2200,今天怎么跌那么多?”一番拉锯,今日干巴菌以1600元一公斤成交,收入2800多元。

  

  (一天的收获换来2800元收入)

  10:17,收购商将菌款转给龚阿姨,将干巴菌装入拉往昆明的车上。

  在回山的路上,丁大哥解释,今日干巴菌收购价比前几日少,是因为采菌前一日下雨,雨水浸入菌中增加了重量,收购商因为这个压价。如果采菌前日太阳放晴,干巴菌就能卖收2200元,品相极好的还能到2500元左右。

 

  护山:靠山吃山精心守护,十岁男孩守山乐此不疲

 

  10:50,我们驱车回到菌山。十岁的守山小男孩毕一恒已做好洋芋焖饭等待大家归来。

  毕一恒是毕荣生夫妇的大外孙,今年五年级,每逢暑假他就跟家里人到山里住,守山三年了。“你在山上如何打发时间?”他说,平常做完作业,就带名叫“熊猫”的小狗在山里闲逛,在两棵树间搭吊床看书,和一同守山的外公做些简单的护菌工作,例如给干巴菌搭帐篷、盖松枝叶、清杂草。

  

  (和“熊猫”玩耍的毕一恒)

  除了人防,物防方面毕叔叔一家也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前两年朋友送了我们十多只昆明犬,这些狗看山可厉害。”

  “我们这里山好水好,所以干巴菌多,要想菌子多,环境就要保护好。”毕叔叔说,为了保护好山中生态,他们特意没有对进山的泥土路做水泥硬化,进山拾菌的农用车也是电动的,尽可能保持山体环境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