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是西藏拉萨市一个有名的文化县。它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又以“尼木三绝”藏香、藏纸、普松雕刻远近闻名。如今,这些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正为当地脱贫致富带来生机。

  记者走进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非遗藏族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杰的长子格桑旦增正在打理原材料狼毒草。这种具有一定毒性的植物,赋予了藏纸“千年寿纸”的美誉。

  然而,尼木县藏族造纸技艺曾一度濒临消失。20世纪80年代,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这门古老技艺才得以复苏发展。

  44岁的格桑旦增说:“从最初县里组织成立合作社,到为我们建厂、提供原材料种植启动金,再到授予父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几十年来,造纸技艺是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老父亲的执着坚守下,才迎来发展的春天。”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8亿余元,用于对西藏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记录等工作。2015年起,西藏自治区财政将非遗保护资金从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

  如今,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已达7种,每年造纸2万余张,销售供不应求。

  近年来,尼木县大力振兴优秀传统工艺,文化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尼木县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非遗传承人25名、非遗项目相关合作社88家,已为1765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525人从事藏香制作,年生产藏香50吨,产值达5700万元。

  由国家级非遗藏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旦增曲扎于2010年创立的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的藏香厂,目前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私营藏香厂。

  58岁的索朗觉旦靠墙坐在海绵垫上,旁边放着他的拐杖。只见他一手撑开透明包装纸,另一只手握紧藏香,一裹一卷,一包藏香包装完毕。

  因为孩童时一次意外,索朗觉旦永远失去了左腿。50岁时,他结束了20余年的乡村藏文教师工作,来到尼木古宝藏香厂,成为一名藏香手艺人,如今已掌握各项制作工序。

  松赞干布时期,吞弥·桑布扎创制了藏文,并将藏香制作技艺传授给当地百姓。

  “1300多年了,藏香依然是藏族供奉佛堂、净化空气与心灵的必备品。我一直以敬畏之心做好手中的活。”索朗觉旦说,如今尼木藏香远销内地,他在家门口每月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

  为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扶持地区,支持在当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在资金、宣传、展销等方面给予扶持。2019年3月,西藏首批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尼木县挂牌,为111户55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

  民族雕刻手工艺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记者看到,千余块精雕细刻、酥油浸泡过的藏文桦木经板依次排列在架子上,每块长约65厘米、宽12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黑色木雕文字,棱角分明,一展自治区级非遗尼木普松雕刻之美。

  厂长边巴说,不同于过去独门传承方式,现在雕刻技艺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工人按天算工钱,每天250元,一个月至少能挣6000元。另外,前来学习雕刻的学员,每月不仅发1000元工资,还包吃住。

  “从找不到活路,到开着小汽车上班,现在厂里员工都富裕了。”边巴说。

  2018年10月,尼木县脱贫摘帽。为巩固脱贫成果,2019年3月,在北京援藏资金和国家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投资4500万元建立的尼木藏香产业园正式试运营。这个集生产、传承、旅游观光体验、展示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将为尼木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注入更多活力与内涵。

  目前,西藏已有55个县脱贫摘帽。预计今年年底,剩余19个县可以完成脱贫。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西藏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口,不断释放出亮丽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