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援疆助力新疆伊宁县“南通村”亮化工程

2018-12-10 14:39: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新疆新闻12月10日电(徐新)“感谢南通援疆工作组,感谢张书记,你们给我们修了路,装了路灯,我们走夜路再也不怕黑啦。我们来这已60年了,又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浓浓情意了!”从南通市平潮镇来到新疆伊宁县的村民王树明用地道的南通话表达着自己的激动心情,他紧紧握住了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伊宁县委副书记张华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你们1958年就跟随父母不远万里来到伊宁,在这里开荒、在这里生产、在这里建设、在这里定居、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热土,积极参与并充分见证了农场的发展变化,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你们的援疆情怀和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你们是我们新一代援疆人学习的榜样呢。”张华副书记说道。

  王大爷现在是伊宁县青年农场农二队的村民,1958年跟随父母来伊宁县支边时才9岁。那一年,王大爷的父母拖家携口与其他南通青年一起响应国家号召,满怀豪情,来到新疆伊宁县支边。刚来的时候,他们一家6口人住的是马圈,靠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来养家糊口。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和当地的村民一起修村路、筑水坝、垦荒田、盖房子、种粮食、蔬菜和瓜果。当年他们一无所有,现在早已发家致富,都住进了楼房。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着美好伊宁。伊宁县青年农场农二队又被称为“南通村”,当年的南通来的支边青年都被安排在了这儿。时光如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定居在了伊宁县;乡音未改,“南通话”成了他们对家乡情感的唯一寄托,保留着他们对家乡最美好的回忆。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很多来自外省的“疆二代”也都学会了南通话。

  “南通村”距离伊宁县城25公里,交通并不便捷。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村里一直没有安装路灯,天黑后就黑灯瞎火,多少年前铺就的道路每逢下雨也都泥泞不堪,村民夜晚只能在家中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其他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缺乏。

  一次住户走访过程中,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张华听到村民们提起了此事。村民们说,如果晚上能亮亮堂堂的,大家出行也就方便了,散步、聊天都可以了,如果再有个地方可以唱唱歌、跳跳舞那就更好了。张华深受触动,他深知精神文化的匮乏已成为困扰这些南通老乡们的首要难题,美丽乡村不仅需要物质奔小康,更需要文明、文化、精神奔小康。只有让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饱满起来,农村生活中的文化味儿浓起来,才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幸福感、获得感才会增强,才会有更多动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洪流中去。

  经过深入调研、仔细研究后,南通援疆工作组利用援疆资金为“南通村”铺上了崭新的柏油路,并实施了农村亮化改造,200多盏太阳能与电能混合供电的路灯亮堂了起来,更温暖了这些远离家乡的南通老乡的心。

  11月下旬,路灯接通的那晚,村民们自发排练了歌舞节目,请来了县歌舞团的演员们,还请来了南通援疆工作组的援疆干部们,大家一起在温暖的灯光下载歌载舞,欢庆着这美好的时刻。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这充满着民族特色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南通村”的上空。

编辑: 韩雪莹

援疆助力新疆伊宁县“南通村”亮化工程

“感谢南通援疆工作组,感谢张书记,你们给我们修了路,装了路灯,我们走夜路再也不怕黑啦。我们来这已60年了,又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浓浓情意了!”从南通市平潮镇来到新疆伊宁县的村民王树明用地道的南通话表达着自己的激动心情,他紧紧握住了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伊宁县委副书记张华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