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年援疆情满天山:津门玉都携手 昆仑山下谱新篇

2017-07-14 13:0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和田7月13日消息(记者张雷 罗成 天津台记者李静) 1997年,天津市作为中央确定的8个对口支援新疆的省市之一,启动对口援疆工作。20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真正把援疆资金和项目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九批次天津援疆干部和专业人才接续奋斗、不辱使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天津援疆干部人才的良好风采,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普遍赞誉。

  自1997年以来,天津市先后选派9批、942名援疆干部和专业人才到新疆工作。其中1997年至2010年,先后选派了6批379人到新疆喀什工作。2010年以来,先后选派3批563人到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工作。

  2010年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天津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调整至和田地区的策勒、于田、民丰三县。按照“高起步、高标准、高效益”和“早启动、早见效、早受益”的原则,探索出“规划先行、共建共管”模式,打造了“产城融合”、“安居富民”标准示范工程等天津援疆亮点。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助力民丰县在2016年底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七年来,天津市以“果蔬致富,就业增收”工程为载体,实施“两居”工程,唱好“产城融合”民生大戏。全面实施“果蔬致富,就业增收”工程,促进10万人灵活就业。东三县累计开发林果12.8万亩,通过扩大设施农业促进就业。林果收入占当地农民年收入的32.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2.8%,成为当地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主渠道。建设蔬菜温室大棚3720座、拱棚4000座,棚均收入达2.5万至3万元,实现“一棚脱贫、两棚致富”。创新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 “两居”工程模式,探索异地搬迁与“产城融合”相结合的扶贫新途径。以策勒县为试点,选定在距县城3公里和距工业园区2公里的一片区域规划定居点,实施“嵌入式”社区发展模式,让迁入的农牧民既便于享受县城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和文体等城镇化的公共服务,又在发展庭院经济和设施农业的同时,就近到工业园区和县城从事二、三产业就业,将“两居”工程、庭院经济、设施农业、旅游开发、物流经济、嵌入式发展、工业园建设、特色乡镇建设等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天津市以产业援疆为抓手,开展精准招商,壮大经济实力。加强平台建设,东三县均建立了工业园区,特别是重点发挥和田纺织传统,通过建设“服装特色产业园”,引进丝绸之路服饰、鑫雅途服装、润天和服饰、天方泽服饰、宇凝鞋业等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2016年引进22个项目,总投资额24.65亿元、年产值19.1亿元、解决当地就业3640人。充分利用“津洽会”、“津和交流季”、“玉石文化节”等平台,重点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天津企业向和田转移,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实施“互联网+”项目促脱贫,引进天津创客快建网络等电商企业,利用其平台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小额信贷支持。积极开展精准化招商,成立招商小组,明确专人负责,逐个项目跟进。举办“百家企业和田行”招商签约大会,在旅游开发、总部经济、文化体育、电商物流、新型环保建材等领域填补了当地多项产业空白。

  教育援疆方面,天津市以“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为重点,分类施策,打造教育援疆新品牌。通过实施“云+端”双语教学及“2+1”双语教师培训项目,加强“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选派120名优秀教师到和田任教,教学生、带老师,创新渠道,培养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增加双语师资力量,从天津高校选派29名掌握维汉双语的大学生到策勒县任教,为当地培训双语教师2238名。

  同时,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发挥天津职业教育优势,集中后方市教委、建委、天津职业大学、市规划设计院的力量,支持和田建设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力,扩大培训项目和培训数量,通过在校生学历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户专项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就业增收的本领。

  天津市在教育援疆过程中,始终把基础教育援疆放在突出位置。安排教育项目82个,援建学校、幼儿园15所,东三县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大幅度提高。重点打造和田地区天津高级中学项目使其成为和田地区教育示范项目和标志性工程。从天津各大名校成建制、组团式选派援疆教师,该校两名学生分别考入清华北大。

  医疗援疆方面,天津市以“优势互补建专科”为方向,发挥首批组团式医疗队作用,提高医疗援疆新水平。2016年精心安排由天津市14家“三级甲等医院”派出的25名第一批“组团式”医疗援疆人才,对口援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发挥天津医疗专家的优势,确定重点帮扶重症医学、消化、肿瘤等专科医疗项目,制定计划、明确责任,建立师带徒关系,有序推进各项帮扶措施。近年来组织42名援疆医生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病例分析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带教当地医疗骨干。选派东三县卫生系统15名专业技术干部赴津参加半年培训,聘请天津血液中心专家到和田,组织开展临床采供血安全培训。同时新改扩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11所,帮助东三县人民医院全部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选派80名医疗卫生骨干充实到东三县人民医院一线工作,为各族群众送去健康和幸福。

  天津市还以“津和交流季”为主线,促进津和两地交流交往交融,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累计投入人才援疆资金近亿元,先后组织当地干部轮训挂职、教育卫生人员、宗教文化人士等赴津交流考察3000人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津培养852人。围绕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援建队伍”,选派40名优秀中青年党政干部赴天津开展为期2个月的挂职培养;安排19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天津有关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先后组织120名乡村基层干部到天津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培训。成功举办“天津·和田交流季(第一季)”系列活动。和田新玉歌舞团参演的《大美和田·援疆情》在天津演出三场,4000人到现场观看。为期10天的“津和摄影展”,300多幅图片全面介绍了和田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增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基础设施、项目援疆方面,天津市积极探索“于田老城改造”模式,建设南疆“天津五大道”,增强脱贫“造血”能力。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为和田地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做贡献。多管齐下促民丰县率先脱贫,通过发展1万亩特色种植、引进部分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组建30个乡村电商网店、开展手工编织等一系列措施,全县6968名贫困人口率先脱贫。以于田县老城开发改造项目为探索,发挥援疆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实现“输血”向“造血”转换的可复制脱贫新模式。安排疆资金1.65亿元,实施占地42.4公顷,总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的于田县老城区保护性开发项目,建设后的于田老城将成为融文化、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于田活力新中心。通过三个产业联动带动实现就业,促进和谐稳定。援建策勒健康农业科技产业园,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8800人就业。发展策勒天津工业园,园区内进驻企业46家,将安置5000人就业。援建5个农村集贸市场,为2700人提供创业就业平台。援助10100副地毯织架,带动1万个家庭、4.7万名妇女就业。

编辑: 加乘
关键词:

20年援疆情满天山:津门玉都携手 昆仑山下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