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兵团篇:美丽的兵团,我的家

2019-08-23 10:37: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今天,第三十二期特别直播“美丽的兵团,我的家”,我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央广网乌鲁木齐8月22日消息:60年前,新疆十万大军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拓荒者们在亘古荒原上犁下军垦第一犁。
  60多年来,兵团干部职工在荒漠上植绿洲,在边境上站岗巡逻,在戈壁滩上建城镇;兵团儿女为维护新疆稳定、巩固西北边防,向祖国、向人民书写了辉煌的答卷。
  为方便大家了解兵团,我们请出一位神秘嘉宾,请她为大家简要介绍下兵团:
  “好的,我是智能语音主播‘兵团小白杨’。兵团的全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它的总部在乌鲁木齐市,所属单位分布在全疆各地。目前,兵团已有人口310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积有7万多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4.2%。现在,全兵团建有9座城市、170多个团场小城镇。从最北边的团场----第十师185团,到最南边团场----第十四师一牧场,就有1500多公里。在兵团北边最冷的地方,冬季气温可以达到零下49度;南边最干旱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一些听众和网友来说,或许还比较陌生。所以,在节目一开始,我们先跟随记者的话筒,听一听兵团人眼中的家乡印象: 
   “兵团变化很大,原来这里都是菜地,现在路也建好了,树也栽好了,高楼也耸立起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以前是越来越好。”
  “我应该是兵团第二代了,我生在兵团,长在兵团。我老家在重庆,小时候回一次老家,坐了汽车坐火车,回去要七天七夜,现在,一天就能回到老家了。”
  “我见证了可克达拉市的成长,从一片平地变成了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军垦新城,希望我们的可克达拉市建设的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的兵团繁荣昌盛。”
  “我叫王思瑞,我的家乡在十师北屯市。我上四年级了,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建了足球场。我最喜欢的是大课间,我们课间跳各种民族舞,我现在学了两种民族舞蹈。我感觉特别快乐,特别幸福。”
  “我叫郭沁鑫,我的曾爷爷1949年和他的战友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了和田。作为兵团四代,我们更应该继承老兵精神。我热爱我们的团场,长大以后,要把我们的团场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召开座谈会。他指出,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新疆工作,必须把兵团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要壮大兵团综合实力,提高维稳戍边能力,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兵团改革,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

  发挥既有优势 发展壮大兵团综合实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农起家,大农业是兵团的优势。60多年来,兵团垦荒造田2000多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现代农业基地。如今,兵团小麦、玉米、甜菜单产都位居全国前列,棉花单产更是连续十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总产占到全国三分之一,有这样一句话“全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考察时,到基层团场实地查看现代农业机械,了解兵团农业现代化情况,肯定了兵团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科研、生产、应用能力。

兵团现代农业 无人机植保作业

  一晃,五年过去了,兵团农业发展有哪些新实践、新探索?新时代,兵团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到怎样的水平?我们跟随记者杜金明的脚步,到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去感受下团场春耕春播的场景:
  2019年4月4号,记者从浙江宁波跨越4000公里飞抵乌鲁木齐,随后坐车继续向西150公里,来到了这次蹲点采访的目的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
  要认识这座城市,我首先来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有这样一段石河子市的“自我介绍”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不到70年历史的年轻城市,GDP和人口均占到了新疆兵团的四分之一,有4家上市公司,14所大中专院校,新型化工、新材料、纺织等是工业支柱,以棉花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已成规模……
  来到石河子采访的第6天,这里一年一度的春播会战开始了,这可是石河子的盛事。说实话,从浙江来,没有见过棉花播种,我对这里现代农业的印象,还停留在每年上万人的采棉大军。甚至一度认为,这里的现代化农业应该也现代不到哪里去。没想到,很快,到了沙漠边缘的八师150团春播现场,我知道我“错了”。
  见过无人驾驶汽车,还真没见过带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拖拉机一启动,我就跟在后边,从棉花地这头一直跟到一公里外的那头。铺膜、覆土、铺设滴灌带、打眼、精量播种……一气呵成。当然,这台机器还不能自动调头,但已经足够震撼。
  去年八师石河子棉花耕种面积接近380万亩,其中300万亩是用北斗导航完成播种的。不仅如此,秋天采收的机械化率接近8成。多年前的“采棉大军”,如今再难见到了。
  在春播现场,我还遇到了三个90后小伙子,我把他们叫做现代农业的“中国合伙人”。
  28岁的王鹏、姜金玉和29岁的麻俊辉是石河子人,三个人是发小,都是兵团三代。大学毕业在外面打拼几年后,他们看到了兵团现代农业的大发展,于是一拍即合决定创业。小哥儿仨凑了20万块钱,买了三台可进行飞防作业的植保无人机。姜金玉说:“现在地里面底下有滴灌带,机车进去会把滴灌带压烂,压到棉花什么的。无人机不跟作物接触的,飞空作业,植保效果好,还不损伤作物,有利于增产增收。”
  姜金玉说的滴灌技术可不一般,它是石河子一家企业多年研发的集成创新成果,这种“膜下滴灌节水灌溉”使以色列的“贵族农业”节水技术平民化,从温室走向了农田,在全国推广了上亿亩地。

兵团大型采棉机规模化作业  

  四个月过去了,经过春种、夏管,兵团的1200多万亩棉花长势喜人,即将迎来大丰收。这不,这几天,新疆银丰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开始对大型采棉机进行保养。公司项目经理梁小辉正在组织开展采棉机打包和功能优化方面的培训。可别小看了这家“农”字号公司。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可是来这里视察过。兵团台记者何起银、弋阳戈报道:
  正在开展技术培训的是银丰公司项目经理梁小辉。2012年,他大专院校毕业后,从甘肃来到兵团应聘到银丰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本想着大干一番事业,可一进公司却有些气馁。“到公司后发现人才济济,专业能力比我强的人很多,特别是很多同事都是本科、研究生学历,而我只是一个大专生。”
  “英雄不问出处。”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考察时曾夸赞中专学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这句话也给了梁小辉无限动力。他将总书记的话牢牢记在心间,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如今已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
  五年时间里,新疆银丰农机装备公司在创新中不断实现着突破,农机信息化、智能化脚步从未停歇。公司驾驶员马河说,现如今只需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轻松管理:“在这里可以看到有几个项目组,每个项目都有多少车?每一辆车的位置、采收情况?车上的断电报警、拆卸报警等信息,都会自动反馈到后台,便于我们及时地过去解决问题 。”
  在推进技术创新同时,企业也在不断突破体制束缚,走出团场、师市,跨越南北疆作业,转战自治区,带动地方现代农业的发展。公司董事长张占元说:“我们的订单跟农户直接签订,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我们在哈密、库尔勒、沙雅等地方市场进行开拓。2018年完成了4万亩的地方订单,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取得过的成绩。”
  如今,兵团棉花、小麦、玉米、甜菜等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1%,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在新疆,有首歌曲《草原之夜》广为流传。歌中唱到的可克达拉,原来是伊犁河谷的一片荒草滩。现在是兵团人在戈壁荒原上建设的第八座城市。2015年4月12日,可克达拉市正式挂牌成立。从1959年《草原之夜》这首歌诞生,到今天整整过去了60年,可克达拉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是没有邮递员吗?来看看央广记者吴卓胜有着怎样的发现:
  如今的可克达拉不仅有了邮递员,而且像全国其他城市一样:4G覆盖、手机点单、扫码支付,还有快递小哥准时送达。现在的方便快捷,更像是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可克达拉市挂牌短短4年,这里按照“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产兴城”打造的“中亚湿岛·交响夏都”城市品牌愈发闪亮。
  除了快、充满活力,可克达拉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城市与绿树环抱,而且树木种类繁多,两路相交绝不重样。当然,这里的路名也很有特点,几乎都是以山和水命名的。比如,从我现在站在的迎宾大道向南走,路口往西是峨眉山路,穿过去就到了珠江路。现在,可克达拉市的绿化率达到了43.8%;三条水系穿城而过;建成29个主题公园,构筑起了城市里的一个又一个生态圈。除了可克达拉市,还有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铁门关、昆玉等9座城市,它们都是兵团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起的绿洲家园,可以说,从无到有、从黄变绿。家园变美了,城市发展的动能更足了,近年来,可克达拉市高起点规划城北、城西两大产业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立足自身优势,做强白酒生产、薰衣草加工等。可以说,如今的可克达拉每天都在“改变模样”。
  就像我此刻站在的可克达拉市,它的成立让兵团第四师实现了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身。应该说,兵团的城市开发建设与兵团的工业发展相生相伴,兵团奠定了新疆现代化工业的基础,它纺出了新疆的第一缕纱,炼出了第一根钢锭,生产出了第一块方糖……

兵团生态城镇  

  近年来,兵团的城镇化率超过了65%。而兵团的城镇建设更是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兵团坚持产城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起食品医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一批支柱产业。去年,兵团实现工业增加值792亿元,比上年增长6.6%。令人骄傲的还有,以新疆天业为代表的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装备,在国内1亿多亩土地上使用,现在又走出国门,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中亚和非洲的17个国家,累计推广15万亩;新疆还是我国最大的番茄产区,今年番茄酱总产超过101万吨,出口量约占全球番茄酱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这其中,兵团是主力;另外,来自兵团的棉纺锭等产量和规模在全国也都是名列前茅的。

  牢记职责使命 筑牢维稳戍边基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曾是一片荒漠。第一代兵团人,天当被,地当床,挖个土坑就当房;“屯垦兴,则西域兴”一代代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奋斗新时代,戍守在边疆。
  新疆毗邻八国,陆地边境线漫长,维稳戍边是国家赋予兵团的重要职责。兵团从组建开始,就是一支高度组织化的准军事力量。多年来,兵团坚持亦兵亦民、劳武结合、兵民合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主播“兵团小白杨”介绍:兵团现在实行的是团场包面、连队包片、民兵包点的生产与守边双承包责任制。另外,还有值班民兵连队与当地驻军、武警和地方民兵四位一体的军民联防制。

孙龙珍精神代代相传

  这两天,央广见习记者王天浩来到中哈边境的兵团边境团场161团,走进了一个独特的民兵班,这是特批的全国唯一的屯垦戍边女民兵班,它还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孙龙珍民兵班”。来看看王天浩有着怎样的感受:
  孙龙珍民兵班的来历并不简单。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边民外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紧急抽调干部职工在西北边境组建了一批团场,干部职工在这里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守护着西北边防。
  1969年6月10日,外敌入侵绑架了161团畜牧一队正在山上放牧的职工。女民兵孙龙珍听说战友被绑架,不顾危险冲锋在前,在激烈的战斗中中弹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只有29岁。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孙龙珍烈士牺牲当年,她生前所在的民兵班被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今年是“孙龙珍民兵班”成立五十年,民兵班也已经发展到了第十八任。
  现在班里有十个姑娘,她们三人一组,每十天一轮换,守护边防。昨天下午,我随其中的三位去执勤点,与战友交接换防,我也走了一趟边境线。二十公里的山路,崎岖不平,坐车也得40多分钟。这个执勤点虽然都是女性,但她们执勤时对自己的要求一点儿也不低,每天早出晚归,徒步沿着边境线开展日常的巡逻工作,守护我国边防。虽然条件艰苦,但姑娘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这两天的采访我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龙珍精神。龙珍精神概括下来总共是十六个字,那就是“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在这个民兵班的姑娘身上,我看到了龙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更看到了她们卫国戍边的责任与担当。

北塔山牧场民兵巡逻

    像孙龙珍烈士一样,60多年来,数以百万的年轻人前赴后继的来到边陲,不计得失地在这片大地上挥洒汗水,为祖国人民守边疆。在有着“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之称的“西北边境第一团”——兵团第十师185团,民兵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30多年如一日,工作生活在边境,巡边、守水、护林。兵团台记者金付生、北屯台记者石振瑞前不久进行了一番探访:
  这里夏天蚊虫肆虐,冬天,寒冷无比。面对恶劣环境,妻子张正美说:“我们不觉得苦,守个水、巡个边这是我们正常的工作,已经养成一种习惯, 我们也从没后悔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和兵团视察时,马军武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巡边、守水、护林的故事,并坚定地说“我会一生一世在这里,当好祖国卫士。”总书记对马军武连说了两个了不起。
  如今,马军武和张正美已在边境一线值守31年,在界河巡边的小路上,来来回回走了30多万公里。马军武说,他对总书记的承诺永远不会改变,“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兵地融合促发展  民族团结情更深
  兵团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深化兵地融合、民族团结的发展史。
  过去,一批批军垦创业者从五湖四海投身兵团,与当地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并肩作战,共同开发和建设新疆。
  今天,310万兵团人甘做文化传播的灯火、语言沟通的桥梁、友谊传递的信鸽,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撒播在天山南北。
  5年来,兵团深入探索创新兵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形成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的生动局面。进入新时代,许多来兵团投资兴业的大型企业主动适应新疆形势,敞开怀抱,吸纳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央广记者张孝成记录下了一些片段:
  塔里木河畔的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坐落着洁丽雅集团新疆生产研发基地。维吾尔族小伙卡马里江在毛巾车间来回奔忙,调整设备、指导新员工、检查毛巾质量。
  6年前,卡马里江还是一名高中生,经历见习、培训、技工等多岗位锻炼,现在已成为班组长。卡马里江说:“买车目标已经实现了,未来想报一个纺织专业的大专班。人往高处看嘛,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好嘛。”
  和卡马里江相比,女工再娜甫的经历更曲折。初中文化、孩子重病,还要供养妹妹上大学。但是在公司“帮一对十”工作机制下,孩子手术康复、妹妹得到资助继续学业,而她也熟练掌握技术,竞聘为提花车间副组长。洁丽雅新疆生产研发基地负责人夏敬勇说:“帮一就是每名管理者具体帮助一家困难户,通过几年努力使他家庭脱贫;对十就是交朋友,结对十名员工,相互帮助相互提建议、了解情况。”
  2010年,浙江洁丽雅集团在塔里木河畔的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投资兴业。面对新疆特殊的形势,公司领导层意识到自身发展离不开周边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创业。公司毅然拿出6成岗位面向少数民族群众,他们设立农村青年就业促进基金,开设了“少数民族纺织班和普通话培训班”。如今,公司员工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员工占到一半以上,其中100多名还成长为技术能手。浙江洁丽雅集团董事局主席石昌佳说:“你想一个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必须融入当地、扎根南疆,大量使用各族少数民族员工,关爱员工。”

创业园内的纺织厂成为周边群众就业基地

  事业上融合,能成为“好伙伴”;感情上融合,能成为“亲兄弟”。 近年来,新疆兵团深入推进“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引导兵地各民族兄弟姐妹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截至2018年11月底,兵团累计有222万人次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走访群众355万户次,办理就医、就学、就业、发展生产等好事实事90多万件。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说,“有学问的飞上天,没学问的睡席片”。近些年来,南疆许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为了弥补南疆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的短板,兵团名校第二师华山中学就和若羌县中学结对子,探索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兵团台记者张瑜对此进行了采访:
  给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上完这最后一节课,来若羌县支教的华山中学教师李静,就结束了一年的支教生活。一年时间里,每两周一次的300多公里往返路让李静很是犯怵:“如果9点半出发的话,一般到下午4、 5点了。我比较晕车,特别难受,每次坐车对我来说是特别痛苦的一件事情。”
  虽然辛苦,看着若羌县中学的孩子们不断进步,李静还是很欣慰。2014年以来,像李静这样的华山中学教学名师轮岗交流已达60多人次。他们来若羌不仅教学,还担负着培训教师的任务。若羌县中学教师贾瑞说:“你只要有问题,这些老师就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告诉你,细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这句话应该怎么说他都会告诉你 。”

开学了,孩子们欢乐的跑进校园

    除了派驻支教老师到若羌县中学,华山中学还与若羌县中学建立了互派交流制度。对于下半年的互派计划,若羌县中学青年教师柳艳很是期待:“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对我自己来说,所以我特别想去提升一下,去体验华山中学的教学方式。”
  在资源共享上,华山中学毫不吝啬;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华山中学倾囊相授。联合办学刚两年,若羌县中学的教学质量就明显提升。教师葛萍表示:“外界对我们学校的认可度提升了。对我们自己来说: 一个觉得非常自豪,第二觉得咱们学校特别有希望。”
  联合办学开始后,在华山中学支教老师带动下,若羌县中学整合学生社团,经常组织活动。不少学生喜欢上了传统乐器都塔尔。现在若羌县中学开设了36个音、体、美特长班。健康丰富的文体活动,在充实孩子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让他们喜欢上了学校。曾经面临取消的若羌县中学高中部,今年高一新生就招了五个班。而高中生源的回流也为当地间接留住了一批中青年人才队伍。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激发活力 效果显现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将改革进行到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承担着特殊历史使命,走过65个春秋,这里再次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兵团农业生产的高度统一,曾对兵团促进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五统一”逐渐不能适应兵团发挥特殊作用及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

屯垦戍边  人进沙退荒漠变绿洲

  2017年,兵团在第六师五家渠市试点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同年12月14号,六师五家渠市向职工颁发首张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证,这是兵团成立以来头一回将经营自主权彻底交给职工,让职工成为经营的主体。兵团台记者记录下了职工当时的喜悦心情。
  12月14号,对六师芳草湖农场22连职工王中和来说,值得特别纪念。这一天,他领到了兵团第一张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证。他说:“心情特别激动,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经营许可证,也就是我们土地的身份证。 以后想种啥?怎样种?我们自己当家主,自己说了算。这是兵团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对土地进行固定,这样确实保证了我们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性,保证我们的土地经营不受侵害。”
  12月14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一0三团职工习东风热情高涨,再三邀请记者到他的地里看一看。
  记者:我看您看这张图看的特别兴奋, 有没有看到自己家的地?
  职工习东风:看到了,我的地在那边呢。连队采用的卫星定位,现在科技发达,准确得很。
  记者:对自己分的这块地满意不满意?
  职工习东风:这地我都种了十几年了,年年都挣钱呢,有感情了。 这次分地连队给我们小调整、大不动,这地我还可以继续种。
  两年多过去了,改革有效稳定了职工队伍,农牧业一线职工增加了4.8万人,扭转了近10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在明确了职工享受各项权利的同时,也明确了职工要积极履行民兵义务,坚决落实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要求,有力保障了基干民兵的来源。目前,兵团已为24万名职工划分身份地1344万亩。

  这两天,央广记者蒋雪娇正在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职工王中和家里采访。我们来了解她现场采访的见闻:
  王中和是兵团第一个拿到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职工。今年,王中和将承包和流转的250亩地都种上了棉花,长势喜人。说起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红利,王中和说,五统一取消后,市场盘活了,职工们变被动生产为主动生产。今年,在农资采购这一块,他家就省下了1万多。更让他高兴的是,去年棉花收购的季节,来连里拉棉花的车辆排起了长队,难得见到了堵车的场景,这让他对今年棉花种植充满信心。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现在,地里种什么、卖什么、农产品卖给谁都由职工说了算。职工从种植户向经营户转型,主体地位逐渐确立,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现在,广大职工开始联手发展合作社,主动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同时,师市、团场的行政部门开始转变角色,为企业和职工牵线搭桥,加强对生产技术环节的指导,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真正做好“服务者”的角色。据初步统计,2018年兵团棉花总产增长19.7%,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这两年,兵团启动62户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加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产业整合。
  据悉,在改革中,各师团将团办企业按照“四个一批”思路分类改革,关掉、破掉、卖掉一批空壳、劣势、微利企业,对有效益、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涉及民生、服务的企业,按市场化方式交由师市龙头企业重组整合,团场行政与企业经营彻底脱钩,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逐步显现。截至2018年11月底,兵团团办企业总数2045家,拟关闭注销912家、破产清算44家、依法卖掉465家、改制重组684家,完成率88.9%,初步达到“止血止亏”的目的,初步实现精简瘦身、布局优化、活力增强。

  稳疆兴疆 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
  维稳戍边,是兵团的职责使命;维稳戍边,是兵团的看家本领;
  要传承“兵一代”的红色基因,要发挥“压舱石”的战略稳定作用必须“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29号考察兵团时指出,要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他说:“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咱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辞长做新疆人’。将来还是应该动员更多的人才到新疆、到兵团来创业。”
  五年来,兵团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引领人才队伍成为牢牢扎根边陲、戍边创业、发展经济,捍卫祖国最高利益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

新疆天业工农业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

    据最新数据统计,最近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通过多种方式选派各类干部人才近10万人次,一批优秀干部在援疆过程中,逐渐扎下根,留在了新疆和兵团。在新疆天业(集团)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的辽宁省援疆干部李世英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至今,几次援疆到期时,李世英一再申请再留任。他说,领导重视和边疆的需要让他选择留了下来。兵团台记者苗羽莹、石河子台记者缪中杰报道:
  8月的石河子,骄阳似火。记者见到了援疆干部李世英,当时他正在向同事了解天业集团位于十户滩新材料工业园60万吨乙二醇项目施工进度。这个项目是李世英最牵挂的工作之一,也因为这个项目,李世英向原单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递交了第五次援疆的申请。李世英说:“我的第二期援疆2016年年底就结束了。当时天业集团提出重新来打造一个新的园区,我就决定继续留下来了。”
  2011年天业集团正在积极谋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急需懂生产、钻技术、会经营的综合性人才。李世英的到来恰逢其时,由他带领团队主攻第一个科技前沿项目:利用电石尾气生产乙二醇项目。经过重重科技攻关,2013年,5万吨电石尾气制乙二醇项目顺利投产。
  李世英说,这个项目当时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寻,通过大家的努力,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这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也因此,他一次次申请留疆。“连续几年的援疆以后,我的同事都笑称我是‘援疆钉子户’,确实我内心把自己当成一个新疆人、兵团人和天业人了,也确实喜欢上这个美丽的城市石河子。内心也想把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贡献到石河子,为兵团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石河子大学

  在新疆的天山南北,各有一所兵团兴办的综合性大学塔里木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建校几十年来,这两所大学弘扬革命传统,传承老兵精神和兵团精神,累计为新疆和兵团培养输送了十多万留得住心、扎得下根的各类人才。前不久,央广记者蒋雪娇走进石河子大学,蹲点采访,见证了这所“戈壁大学”的育人之道:
  今年是石河子大学建校70周年,在校史馆我见到了80岁的曹连莆教授,他是作物遗传育种学的专家,也是我在石河子大学的第一位向导。在一张“1960年农学院学生参加建校劳动”的老照片前,曹老停下了脚步。他说:“当年,学生自己打土块,自己盖房子,不仅盖学生宿舍,也盖菜窖、机库,学生自己盖了一个八百平方米临时的食堂兼礼堂……所以那时的学生特别能吃苦,动手能力特别强。”
  曹连莆教授50多年前和上百名来自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学院、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内地高校的教师来到这里任教,很多人后来选择留在了边疆,为兵团的高等教育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几天采访下来,曹老向我坦露了他的担忧:“孔雀东南飞”仍然是大趋势,那传承兵团精神的接力棒又该交给谁?
  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来挂号的患者络绎不绝。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吴向未诊疗患者的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对前辈曹教授的担忧,有着切身的体会:“早些年的时候,我们想做一个实验,真的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实验平台,有的实验我们要跑到15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去做。”
  1996年,吴向未,从石河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时,班上6个安徽同乡,都选择回了家乡。2011年,吴向未从美国访学归来,国内多所名校都向他伸出橄榄枝。面对优越的平台和丰厚的待遇,吴向未毅然选择回到了母校。他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是培养我的地方,我在国外研究的是干细胞,回国后重点研究的内容放在新疆特色性疾病,干细胞的很多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可以运用到包虫病的诊治中去,这是一件非常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如今,石河子大学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部省合建”的十四所高校之一……过去的70年,10万名毕业生选择留在新疆留在兵团。近十年来,内地生源留疆率更是超过50%。
  走在校园里,当我一次次从校园广播、从师生们的口中听到“兵团精神”、听到“传承”、“接力”,脑海中便会回响石大校歌里的歌词:“别父母,离故园,明月伴我赴边疆;戈壁中,绿洲上,壮志酬我青春飞扬;这里荒原被唤醒,这里文明放光芒!”
  65年来,兵团干部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同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把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农业,兴办新型工矿企业,建起一座座军垦新城,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战略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人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履行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三大功能”,发挥调节社会结构、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协调发展、优化人口资源“四大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310万干部群众将继续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和胡杨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向南发展、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增强“兵”的意识、彰显“军”的属性,在祖国六分之一的土地上书写维稳戍边的新时代赞歌。


本期直播监制:梁悦、张孝成;
责任编辑:李谦、王远;
撰稿:张孝成、陈秉科、沈超、张瑜;
记者:吴卓胜、蒋雪娇、加乘、罗成、王天浩、陈卓然、何起银、弋阳戈、金付生、段明涛、孙雅新、苗羽莹、石振瑞、陈成、段飓风、缪中杰;

鸣谢:兵团党委宣传部、兵团广播电视台、兵团日报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宣传部、兵团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宣传部、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宣传部、兵团九师党委宣传部、五家渠广播电视台、石河子广播电视台、北屯广播电视台。

  



 

 

编辑: 罗成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兵团篇:美丽的兵团,我的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8月22日带您一起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欢迎收听《美丽的边疆,我的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