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亮相

2017-09-20 11:42:00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文雯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第一次全体会议9月19日在北京召开。

  30余位来自大气环境等领域的专家接过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以下简称“联合中心”)的聘书。从现在开始,这批全国大气环境等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们将用两年半的时间,紧密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成因与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集中攻关,为解决当前紧迫的大气污染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为什么要建立攻关联合中心?

  对核心、重大和共性问题进行攻关,着力解决重污染问题

  环境保护部等十部门和六省市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总体方案,同时制定出台了强化督查、巡查、专项督察、量化问责、信息公开和宣传等6个配套方案,对攻坚行动作出系统部署。截至9月15日,北京市出台“史上最严停工令”,整个采暖季期间,北京市6城区及10个新城区各类土石方作业等工程将停工……

  但是,如何以有限的人力开展更有效的工作?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成效如何?每次重污染天气能否定量化说清原因?所有环保措施都落实后如果还有雾霾,该怎么办?环境质量改善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需要有科学的解答,政府的决策也需要科学的支撑,公众的关心需要科学的解读。

  2013年环境保护部启动了对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的污染源解析工作。“北京市目前公布的大气污染成因,是依据2012年、2013年的数据做出的分析结果,这已经是过去时,以后可能产生变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污染源解析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用长期、动态的方式,监控大气污染成因。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程水源告诉记者,2013年源解析的结果很难解释清楚污染物传输渠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联合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表示,很多地方政府急切地想治理好大气污染,但是却“有想法没办法”。现实中,一方面是急需科学支撑的政府决策,另一方面是公众需要科学解读政府环境政策,而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工作距离实际应用仍有很大距离。

  在这种背景下,联合中心将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核心问题、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攻关,着力解决重污染问题。将着眼于整体和系统解决区域问题,突破环境科技工作固有的局限,提高科研效率,加快攻关速度,加大攻关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副主任郝吉明介绍说,说清楚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大气污染源解析、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通道、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有效性都是目前联合中心的攻关重点。

  郝吉明院士强调,必须抓住3个重点:“一是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但是重中之重是北京,必须要强化北京的地位;二是重点时段,10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时间段;三是重点领域,散乱污企业、散煤治理、源清单要重点研究。”

  “2+26”城市情况各不同,团队如何工作?

  建立“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实施课题组负责人制度

  联合中心采用“1+X”模式组建,即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优势单位共同组成。在攻关过程中,可根据任务承担单位变化调整联合中心组成单位。

  这种模式是科技体制的创新,将解决环保科技支撑“散、乱、小、慢”和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但是,“2+26”城市中,每个城市产业结构不同,污染源不同,治理条件也各不相同。各研究小组课题不同,如何才能理顺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确保科研力量“用到刀刃上”?联合中心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技术核心和枢纽作用。

  联合中心建立了“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成立28个跟踪研究专家团队,对“2+26”城市进行驻点指导,掌握防治工作第一手资料,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解读。

  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解释说,“一市一策”要厘清城市的排放清单和PM2.5源解析,还要分析评估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效果,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等。

  “‘包产到户’的核心是实施课题组负责人制度,确保每个课题组把各自领域做好。”柴发合告诉记者,各课题组专家将深入“2+26”城市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一市一策”的落地,联合中心将在“2+26城市”每个城市成立一个跟踪研究工作组,工作组由国家队和地方科研人员共同组成。28个跟踪工作组在各自城市设置办公室,进行驻点办公,每个工作组明确至少有5名跟踪研究成员。

  联合中心副主任贺克斌院士要求:“所有参与攻关的人员要统一下沉到城市基层一线,要常驻当地,与当地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紧密联系,帮助地方解决实际难题。”

  刘文清院士也强调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攻关工作中。要将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深度融合。

  如何协调成员单位?

  重污染期间未在当地城市驻守的人员将被网上公开

  “10月15日太晚了,要提前到10月10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的速度要加快。”在会上,郝吉明院士听到“10月15日前建立受体源解析数据与模型平台”的计划时,立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根据部署,9月底前必须初步完成清单,提交模式组开展来源解析,核实和更新清单。10月10日前各跟踪研究工作组要进驻各城市,为马上到来的重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各成员单位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先进的科学观测手段,定量解析污染排放、气象过程与化学转化对重污染过程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中心副主任张远航在会上要求。

  “联合中心建立考勤制度。两次以上无故缺席者,联合中心将对其发出提醒通知,仍不改正的,向所在单位通报,并建议联合中心领导小组终止其参与攻关工作资格。”李海生表示。联合中心还将建立28城市考勤表和催办单,对未按期推进工作,未参加相关会议,未进行重污染会商,未执行相关要求,重污染期间未在当地城市驻守的人员进行网上公开。”

编辑: 加乘
关键词: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