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塔里木大学60年初心不改 用泥土育芬芳桃李遍新疆

2018-11-12 10:2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乌鲁木齐11月10日消息(记者张孝成 兵团台孟凡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58年,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成立,2004年更名为塔里木大学。薪火相传一甲子,胡杨精神永续传。六十年来,塔里木大学初心不改,用胡杨精神,培养出了一批适应新疆水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1月初的塔里木河畔,树叶枯黄。农民吐尔洪家里果菜丰收,鸡鸣羊叫,生机勃发。

  “20个鸡蛋你37块钱能卖出去,我们就按35元计算,一个鸡蛋就1.7元、1.8元。”算账的是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格明古丽。周末,她带着学生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托喀依乡二队,了解土鸡养殖情况。

  托喀依乡二队地处沙漠边缘,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多。专注于土鸡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格明古丽,借助教学实践下乡培养土鸡养殖户。这不,吐尔洪家的50多只土鸡开始下蛋,一个月有600多元收入。

  格明古丽告诉记者:“整个村里面,包括乡里面,找到这样一个示范户。他成功以后,开始影响周围的(群众)。”

  在塔里木大学,像格明古丽这样,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鸡舍羊圈,引导农牧民调整产业、科学种植养殖的专家、教授举不胜举。老百姓亲切地叫他们羊专家、鸡教授、棉花红枣老师。

  格明古丽说:“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光写在书本上,必须写在大地上,成果呈现在百姓的庭院里。这是我们塔大老师的精神。”

  1958年,为了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建设塔里木盆地,塔里木大学在塔河源头一个叫阿拉尔的小镇应运而生。建校之初,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匮乏。退休教师汪文泽回忆说:“学生上课都是用土块垒起来,上面放一块木板,桌子是这样,座椅也是这样。”

  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做课堂;手拿笔,肩扛锄,大地写文章。一代代“塔大”人以胡杨为榜样,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硬是把一个最初仅有农学、水利等5个专业的地方院校发展成为拥有57个本科专业和13个硕士、1个博士授予点,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校长张传辉表示:“今天,塔里木大学要创区域优势,建综合性大学,为屯垦戍边事业,为兵团向南发展、为整个南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围绕南疆需要,培养“接地气”的人才是塔里木大学秉承的理念。针对南疆缺医少药、因病返贫状况,塔里木大学争取联合办学机会,今年新创办了医学专业。

  湖北籍学生程诗宇说:“学校对我们很重视,老师的配备都很好。我有信心能学好这门课程。”

  塔里木大学副校长张爱萍介绍,今年招收的79名医学新生,将按照全科医生模式进行培育,争取为南疆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

  紧盯南疆产业发展瓶颈和难题,是塔里木大学教学实践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农牧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还是产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难题,塔大的专家、教授都会记在心头,以此为出发点,教书育人,寻求破解办法。

  山东学子冯豹读完研究生后有机会去内地,在导师劝说下留在了兵团一师。如今,他带领的团队在大漠深处建成了南疆果树综合种质资源库和南果北种基地。

  本科生阿里木江扎根农村,从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2500多人科学种植、养殖,整体脱贫致富。阿里木江说:“在母校,我不仅学技术和技能,更多的是母校给我的这种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精神,激励鼓舞着我,更好地给老百姓服务。”

  正在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的本科生王建宇也发出了铮铮誓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向老一辈学习,成为一棵胡杨种子,扎根边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60年来,塔里木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6万多名优秀人才,其中85%的学生留在新疆,68%的毕业生扎根南疆,内地生源有52%留疆工作。近些年,塔里木大学还为南疆培训科技骨干3000人次,培训农牧民3.6万人次,真正成为南疆科技人才的孵化器。

  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赵光辉说:“毕业之后主动到最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初心不改、坚持红色基因育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通过我们的实践阐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导向。”

编辑: 加乘

塔里木大学60年初心不改 用泥土育芬芳桃李遍新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