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警惕移动支付带来的“歧视”

2018-09-18 11:52:00来源:环球网

  过去几年,移动支付在中国迅猛发展。在大城市,出门不带现金已经成为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新习惯。网上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现在连乞丐都不收现金了。中国确实像很多媒体描述的那样,逐渐变成了一个“无现金社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移动支付的高普及率确实值得自豪。事实上,它作为一项技术基础设施,提升了许多行业的效率,也带动了很多创新发展。如果没有移动支付和它背后的托管服务,中国的电子商务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规模。当然,任何新技术的应用势必会带来一些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移动支付恐怕也不例外。

  首先,值得担忧的是一种“现金歧视”现象。移动支付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感受到了便利,这本身是一件提升交易效率的好事。但在实际中,有部分商家却走向了排斥现金,甚至拒收现金的极端。从服务的角度讲,所有商家都应当尊重客户的合理选择,包括使用现金的选择。除此之外,正如很多权威人士指出的,人民币现金属于法定货币,因此拒绝接受现金甚至可能涉及违法。

  其次,我们要关注“技术鸿沟”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上提到的那样,移动支付是一项基础设施,越早使用这项设施的人就越可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在技术和智能经济时代取得领先。这正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要关注到那些被落在后面的人。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现在还有2亿多农村居民没办过银行账户,这些人尚且无法体验到金融带来的好处,更不用说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生活和事业便利了。

  最后,我们还要对移动支付的“过分使用”保持警惕。笔者所说的过分使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支付便利性导致的无节制消费问题。这一点是年青一代,尤其是那些自身控制能力较弱的年轻人需要关注的问题。二是要警惕移动支付数据被窃取或者滥用导致的账户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移动支付虽便捷,但如果不注意使用环境,频繁暴露于危险场景,就很可能得不偿失。

  作为一项基础设施,移动支付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潮流,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恐怕也属必然。移动技术本身的进一步普惠化可以缓解我们的部分忧虑,但要想真正确保这项技术不被滥用,实现成果共享,则需要包括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编辑: 罗成

警惕移动支付带来的“歧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