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条大运河 一脉梨园情”(第六集·终)

2018-05-28 15:36:00来源:文艺之声
 我国古代工程伟大、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居于世界著名古运河之首。古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吴国开凿“邗沟”,是沟通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河道。隋炀帝年间征调民工200余万,扩展为南北大运河,全长2700余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元代又将弓形运河改为南北直行,形成现在1794公里航程的运河路线,称为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一路北上来到了北京被称为“海子”的什刹海、积水潭也就是运河的终点了。今天的积水潭,是元代运河南来的船队在元大都停泊的主要码头。也形成了热闹繁华的商业集市。到了民国年间,虽然水域面积缩小,但这里却能在北京消夏的美景中胜出,还得说得益于京剧名角儿的频频光临。 
现在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对面,过去每年都照例要搭起几百人的杂耍棚子上演京剧。名演员如杨小楼、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筱翠花等,每次演戏结束,都会在这里游玩观赏。即使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们也常会来这里走走。不论什么时候,戏迷们一听说角儿来了,一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话说回来在中国,戏曲历来有水路传播的传统,十六世纪中期,昆曲,通过大运河北上京师,成为整个中国最流行的戏曲。
再后来清代乾隆八十寿辰,天下戏曲应诏赴京演出,徽剧“三庆班”的台柱子高朗亭和他的班社,沿着大运河进京一路边走边演,在济宁见识了柳琴戏,在临清碰到了汉剧,在德州和梆子腔同台演出,百花齐放的其他兄弟剧种,给了三庆班脑洞大开的机会。原本只是来祝寿的徽剧“三庆班”,就此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那个时候上戏园子成了老北京人最大的爱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百姓,每个人都会哼一几句,三庆班意识到皇宫外的老百姓才是戏曲的衣食父母。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徽剧广泛借鉴其他戏曲的曲目、唱腔、表演,经过不断的碰撞融合,最终在大运河的最北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剧种——京剧。
 
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因为有了运河,才有了戏曲的传播,因为有了运河上的商业繁荣,中国的戏剧舞台更加多姿多彩,也更因为有了爱戏的观众,戏曲才能从民间走向庙堂,从庙堂又重新民间,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编辑: 赵倧博

“一条大运河 一脉梨园情”(第六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