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0月11日消息(记者张檬)日前,中科健康与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的签约仪式顺利举行;位于合作示范区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泊院区)部分楼体实现封顶;与此同时,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区内装配式建筑、智慧产业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接踵而至;子牙经开区重启与日本北九州市的项目合作,在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池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四五”时期,静海区将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示范区、以健康中国战略先行区为城市功能定位,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双轮驱动”。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唐官屯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产业合作平台构建完成,双向开放集成发力的良好态势已然形成,落实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静海之为”正强劲蓄势。

中国医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天津基地项目(央广网记者 苏平 摄)

引擎一:“健康”新引领构建“双航母”创新集群

今年4月,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的设立,标志着静海区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区,健康生活先行区、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有了实质性突破。

“今年合作示范区实施的项目有39个,计划总投资568亿元。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中国神农谷、医科大学一期、中医药大学三期、体育学院三期等在建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首旅日航酒店、中科健康创新孵化项目完成签约,香港新华集团合作项目、万达文旅合作项目、日本水素仪、坎德拉智能消杀机器人等一批标志性的产业项目已在园区落户。”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杨旭介绍说。

记者获悉,围绕健康产业创新区,健康生活先行区和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合作示范区目前已构建起健康农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三大产业融合为引领,绿色健康农业、高端医疗、智慧康养等十大特色产业并进的“3+10”产业构架,高质量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康宁津园为代表的医疗康养项目成为静海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探索实践;天津中医药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资源优势,构建起中西医“双航母”创新集群,中国医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天津基地等大批健康项目落地建设,使示范区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张童宇 摄)

引擎二:“装配”新动能亮出绿色城市名片

以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为契机,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育发展新动能方面,静海区更是下足功夫,着力改变“一钢独大”历史局面,推动钢铁产业向装备式建筑延伸提升。随着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的赋能增效,静海区打造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加速度”。

在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唐官屯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内,记者走访看到,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天津建筑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施工正酣。基地的成品堆场上,身形巨大、造型独特的电缆隧道专用管片摆放醒目,为柬埔寨国家体育馆定制的雕塑单体构建,也成为格外吸睛的“存在”。厂房内,构件养护窑旁,工人们正在按照图纸进行钢筋绑扎,为预埋安装做准备。自动化钢筋加工线加速运转、混凝土搅拌站里“云”运料不断输送,机器轰鸣衬托下的高科技生产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在天津投资建设占地规模最大、产业布局最全、生产能力最强的绿色建筑产业基地,目前,公司产品已应用到北京、天津等20余个房建及市政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米。预计年底,公司年产值将接近4亿,较去年实现翻番。“借助良好发展势头,我们还将加强与高校间合作交流,完善钢混装配、道路市政装备、桥梁快装等科研建设体系,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板块,助力静海区装配式建设产业实现新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刘洋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从2017年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到2020年天津市现代建筑产业园经住建部批准为国家级园区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短短三年时间,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也伴随静海装配式新型工业化格局的构建,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成为了静海区以“装配”新动能亮出绿色城市建设“新名片”的一个典型缩影,企业发展也为园区注入了新活力。

唐官屯镇党委副书记翟炳欢表示:“目前,以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中新(天津)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5家装配式建筑企业已实现投产。下一步,园区将以建链强链补链为重点,形成涵盖设计、生产、检测、运输、配送、交易、金融服务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条。利用好铁路货场建设的机遇,扩大园区公铁联运交通优势,增强园区物流集散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园区区域合作和中心带动作用。”

天津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央广网发 张童宇 摄)

引擎三:“循环”新发展打造城市矿产基地

与装配建筑基地“同频共振”的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天津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钛酸锂动力电池生产车间,各道工序在全自动流水线上流畅作业;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一辆辆下线组装完成的新能源公交车“蓄势待发”惹人瞩目,7个车间开足马力,也是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天津市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银隆新能源项目从2017年选址落户到一期投产运营,仅用了8个月时间,它也成为子牙经济开发区打造出循环经济静海“速度”的真实写照。

公司总经理刘大永介绍:“围绕智慧能源、绿色交通出行,银隆目前开展新能源电池储能与新能源车辆两大板块业务,建成集钛酸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纯电动商用车和专用车、储能系统及电机电控集成系统、充电装备等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也是银隆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

“‘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加快再生资源总部基地发展,引育先进有色金属、再生稀贵金属等产业,引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和现代医疗设备等再制造产业项目,加速新能源汽车全产业循环发展,构建报废汽车拆解、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再制造的汽车产业逆向产业链,充分释放循环经济‘子牙模式’发展潜力。”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士林表示。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驱动带来新动力。静海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慧武介绍,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静海区在产业升级、动能转换、质量效益、内生动力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新的面貌。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3家,现代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上升到11.7%,已逐步发展成为“六大产业”多点支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区。展望未来,在迈入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静海仍将坚定不移,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