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结缘五十载 执着大鼓情

2017-06-04 09:34:00来源:滨海时报

  

  

  付建设

  

  付建设正在义务教授京东大鼓

  ■ 时报记者 范炳菲 报道 图片为资料图

  今年5月末,由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相约泰山”系列曲艺活动落下帷幕,新区大港文化馆同乐轩相声社大放异彩,摘下多项荣誉。在全国鼓曲展演中,同乐轩相声社鼓曲队成员韩树林、史存光、周玉林三位京东大鼓选手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展演奖,杜春影、徐德义两位琴师获最佳伴奏奖,大港文化馆获最佳组织奖。作为相声社的特聘艺术指导,著名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昆亲传弟子、职工艺术家付建设在展演过程中全程观看、随时指导,不放过任何一次提升新区曲艺爱好者艺术水准的机会。

  付建设是大港油田的退休职工,自少年时期跟随京东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董湘昆学艺,与京东大鼓结下不解之缘,也在表演和创作方面取得诸多成就,被评为“天津市职工艺术家”,并在全国京东大鼓表演赛事上屡获奖项。退休后,他热心参与各类公益演出、讲座活动,担任大港文化馆同乐轩相声社的艺术指导,推动着新区曲艺文化的发展。“有喜欢听的,我们就去演出,有想学的,我们就去讲课,尽自己所能去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建设说,能够让更多人喜欢京东大鼓,再辛苦也值得!

  为求学 废寝忘食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提起京东大鼓,让人不禁想起2000年的央视春晚上,郭冬临与冯巩表演的《旧曲新歌》,其中学唱的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正是董湘昆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董湘昆先生,付建设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1964年我13岁,那一年我正上小学六年级。6月的某天,在当时的《天津晚报》(《今晚报》的前身)不太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由董湘昆老师举办的京东大鼓学习班在天津市和平区职工俱乐部开班教学……”付建设介绍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听京东大鼓,那时人们大多居住平房杂院,几乎家家都有个“话匣子”(收音机),傍晚时候,人们就拿着小板凳三五成群地坐在院里、蹲在胡同,一边端着碗吃饭,一边听着“话匣子”里的京东大鼓,付建设也跟着着了迷。

  得知董湘昆开办京东大鼓学习班的时候,付建设既喜出望外,又十分忐忑:自己能不能参加京东大鼓学习班呢?需要有什么条件才能跟爱好者们一起学习呢?自己只是一名小学生,和董老师根本就不认识,即便是去了他能接待我吗?“没有‘神经病’精神,唱不好曲艺。”这是付建设对于钻研曲艺的精神的概括,而在最初,他就带着这样的“精神病”劲儿头踏上了学习京东大鼓的道路。

  “当时董老师在位于和平区赤峰道11号的天津市第一印刷厂工作,我家的一位邻居也在那里工作。我就把我打算学习京东大鼓的想法对他说了,并托他给问问我能不能去参加京东大鼓学习班。”按捺不住内心焦急的付建设,没等到邻居的回复,迫不及地地自己跑去印刷厂职工宿舍找董先生去了。“我来到董老师住处时正好他外出演出,幸运的是遇见和董老师住同一个宿舍的李师傅,他热情接待了我这个贸然来访的少年,我也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将自己如何喜欢曲艺、愿意学唱京东大鼓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全都向素不相识的李师傅说了。”等到天黑依然没等到董先生的付建设恋恋不舍地回了家,忐忑地度过几天后,居然收到了董先生的明信片,请他“当面谈谈”。

  就这样,付建设由过去自己“瞎学瞎唱”,进入了一个学艺的新天地。每次上课,他都跟在董老师屁股后面问这问那,董老师也对这个成人学习班里唯一的小学员格外关照,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予以解答,一字一句地纠正唱腔,有时还给小付“开小灶”。上下课没钱坐车,他就来回步行,上完课后他还经常流连忘返多呆会再走,等走回家中已经是午夜时分了。“过去人们总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但是董老师从来都不藏着掖着,现在面临传承的重任,我更是尽我所能地将所学教给爱好者。”付建设说。

  为传唱 反复斟酌

  “两学一做是指南,学做结合理当然。知行合一来实践,昂首阔步永向前。”今年年初,滨海新区“两学一做”公益广告里,一则用“京东大鼓”唱出来的公益广告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纷纷点赞,有网友说“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诠释‘两学一做’,必须赞!”,也有网友说“滨海新区的宣传形式多样贴近生活,也是给赞了!”这则公益广告,正是付建设唱的。

  “这叫‘新闻大鼓’,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要写东西,有时候写出来转天就得唱,背不过词就贴鼓上。”付建设介绍说,当时录这段公益广告时,对方本来给准备了一段内容,但是不合京东大鼓的韵,自己当场就写出了广告中的这些词。

  “其实这种方式现在依然可行,就是不像以前那么火热了。”付建设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第27届世乒赛举办期间,正在慰问演出的董湘昆获悉庄则栋获得世界冠军后,就把新写的鼓词贴在鼓面上,上台唱出了《乒乓健儿为国争光》的新段子,台下观众反响极为热烈,获得了“京东大鼓新闻”的美誉。“创作新段子”也成为董湘昆的一项重要工作。参加工作后,付建设在大港油田活跃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如鱼得水,成为小有名气的文艺“明星”。这期间,虽然距离董湘昆老师远了,但师生之谊反而得到加强——每逢假日他都要从大港到董老师远在河西区的家里汇报自己的学艺情况,给老师演唱,请老师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学习京东大鼓的创作。

  “师父说,我们都是工人,那么我们创作的节目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基层,与时俱进地去创作反映职工生活的作品。”付建设谨记师父的教导,把自己定位为企业里的一名业余文艺工作者、一名京东大鼓演员,围绕工作和生活,付建设创作了表达爱国热情的《热爱祖国》,反映油田建设发展的《油城新貌》,歌唱企业先进模范的《赞标兵》,展现车间班组生活的《转变》,宣传汶川抗震救灾事迹的《团结一致抗震灾》,颂扬消防战士的《赞消防》,警示交通安全的《司机别学大老王》等多个唱段。为了提高文字和创作能力,他先后阅读了《曲艺概论》《中国的曲艺》《薛宝琨说唱艺术论集》等曲艺专著,常备《中华大字典》《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等11本字词典以供创作应用,创作的作品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赏和认可。

  “创作《司机别学大老王》的时候,是遇到一个司机喝完酒开车的实例有感而发创作的。唱腔里加入了唐山皮影戏的腔调,使唱段有一种张狂狡黠的旋律元素,用艺术形式对司机醉驾的丑行进行鞭挞。”

  付建设介绍说,一个唱段需要反复的斟酌、修改,直到每个字、词都有恰到好处的感觉才行,常常要个把月才能完成。这个经过创新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节目也广受欢迎,久演不衰,“观众的掌声、笑声和口碑是对我最大的心灵慰藉”。付建设说。

  为传承 不计代价

  “有一次应朋友之邀到在食品二厂的礼堂演出。演完后,主人在饭店热情摆下宴席表示感谢。师父听说后坚决不去,说‘别给人家添麻烦,赶紧撤’,最后找到一个小饭馆,师父请客,请徒弟们每人吃了碗四毛五的面。”这样的无偿到基层演出给付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来,他在为油田、社区、部队、学校、公安消防等单位演出时,也秉承着“只要有需要,不论有多大困难,多么特殊的情况,一定准时到场”的原则,以饱满的精神进行演出。

  “这不像学知识,上课教几遍就会了,曲艺是特别深奥的东西,要反复练习,有时候就跟神经病一样。”付建设说,自己经常就像“神经病”一样,无论是骑车上班,还是乘坐公交、地铁,经常听着耳机跟着哼唱,唱着唱着不由自主地就将感情、表情、脸色、声音都带出来了,进入到演出的状态中,“不知情的人看着可不就跟‘神经病’一样嘛”。

  正是因为学习京东大鼓需要日复一日的磨炼,付建设对于传承京东大鼓十分在意。参加全国鼓曲展演回来付建设也没闲着,接连参加公益大讲堂进社区、慰问演出等活动,加紧创作新段子,让新区的曲艺爱好者也过足瘾。“从传承来说,现在学习京东大鼓的小孩还太少,社区的爱好者也多是成人了,只能当做兴趣爱好培养,如果从娃娃抓起,也许能发掘出幼苗来。”让付建设感到棘手的是,自己想把京东大鼓传下去,但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尤其是“从娃娃抓起”还没有这样的平台。“就算教100个人,只要其中能挑出3个唱得好的,这就是成绩了。”付建设说,如果学校认为京东大鼓是传统艺术,能够开辟传承的平台,“只要来找我,我可以不计代价地去教”。

  相关链接

  京东大鼓产生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和天津市宝坻区一带的农村,它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音调逐步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20 世纪初传入天津市区,因其乡土气息浓郁、唱词通俗易懂、好记易学、宜于传播而深受百姓的喜爱。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京东大鼓作为各类文艺汇演的参演曲目在舞台上频频亮相,也成为了天津广播电台的主打节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京东大鼓,付建设,话匣子,董老师,从娃娃抓起

结缘五十载 执着大鼓情

”这是付建设对于钻研曲艺的精神的概括,而在最初,他就带着这样的“精神病”劲儿头踏上了学习京东大鼓的道路。正是因为学习京东大鼓需要日复一日的磨炼,付建设对于传承京东大鼓十分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