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东丰台木版年画 一个人的“战场”

2017-04-07 09:52:00来源:城市快报

  

  东丰台木版年画传承人于雨来

  

  

  

  提到年画,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杨柳青年画,其实在天津还有另一个年画重镇——东丰台。东丰台位于天津市宁河区,这里地广土肥、水源丰沛,是天赐的鱼米之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里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诸如民间花会、制陶、年画、剪纸、草编、面塑等,都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且精通的民间艺术。

  与此同时,东丰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其地域文化传播四方、远近驰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东丰台木版年画。东丰台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它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其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了适应乡村生活而产生的,具有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和地方特色。

  清末民初,天津的东丰台、杨柳青与河北的武强,并称为近代北方地区的三大年画产地。那时,大批传统手工年画从这里销往各地,兴盛一时。然而,如今完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绘制的东丰台木版年画难有销路,作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丰台木版年画的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如今这门技艺的传承人于雨来,或许就是东丰台木版年画最后的传人了。

  非遗小档案

  东丰台木版年画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

  传承人于雨来

  清代末期,天津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东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他们店多势众又擅长经营,再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的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

  1956年,于雨来出生在宁河俵口村,自幼长住在位于河北区的姥爷家中,学习书法、绘画并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时,于雨来回到宁河参加工作,结识了他的爱人,“我爱人老家在东丰台镇南村孙家庄,那里是东丰台木版年画的发祥地。”村中印制年画和染大红纸的作坊众多,于雨来岳父家的“恒盛号”就是其中之一。至今,他家里还保存着一块刻有“恒盛号”的小印章。

  于雨来说,曾听东丰台当地的老人回忆,当年这里的年画作坊有上百家,可谓“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每逢腊月,东丰台还乡河里的大小船只往来不绝,商人纷纷来到这里购买红纸和年画,发往东三省和周边地区,“就我岳父家来说,他家住在一个四合院,前面门脸儿房印制年画并销售,东西厢房存放的是各种年画的画版和套版。大的门神版样有1米多高,都是本地的独梨木制成。”

  曾经,东丰台地区集中了一大批才艺超绝、擅长刻版与绘制的年画艺人,以及精通营销的精明画商。到了清代末期,天津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东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他们店多势众又擅长经营,再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的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他们势头颇健,一时与来自河北的著名年画产地——武强的“武强帮”构成争强斗胜的局面。

  于雨来说,东丰台木版年画由盛而衰的转折发生在日军侵华年间。冀东沦陷,日伪政府强行掠夺东丰台画店的大量古版运往关外,加之社会动荡,很多手艺人被迫逃离此地,年画文化就此衰落。

  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转变,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东丰台木版年画已鲜有人制作,传承人寥寥无几,到了消亡的边缘。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题材大多以财神、门神、钟馗、灶王爷等为主,在色彩的运用上,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形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呈现出一种农村生活的原始之美

  30年前,喜爱美术的于雨来跟随岳父学画年画,当岳父从自家天花板上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明代“文门神”“八仙过海”线版和清代“灶王爷”“财神爷”套版,展示在他面前时,老人对年画的执著与热爱深深感动了于雨来。从那时开始,他就下决心要保留并传承这门技艺。

  学者冯骥才曾经这样评价东丰台木版年画,说“东丰台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于雨来说,区别于杨柳青年画以娃娃、仕女、戏曲人物形象为主,东丰台木版年画的题材大多以财神、门神、钟馗、灶王爷等为主,辅以仕女、娃娃等。

  东丰台木版年画工序复杂,于雨来总结为“构、刻、印、绘、裱”5步。具体说来,首先要构思创作图案,并用白描的手法将其画在纸上,然后选择尺寸适合的木料做刻版,把画好的纸张粘贴到木板上,之后便可拿起刻刀,按照线条一点点地把图案刻出来。接下来,便是利用刻版印制年画,印好后再由工匠给画上的人物、景色手工上色,一幅真正的木版年画才算完成。

  东丰台木版年画分为手工彩绘和套印两种形式,手绘为先印出线条,再在线条上手工上色,而套印的套版一般为6块版,红、黄、绿、蓝、紫,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

  在色彩的运用上,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形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尤其是人物的脸,染色十分浓艳。这样的特色使得这门艺术呈现出一种农村生活的原始之美。

  30年来,于雨来不光画年画,还收集老画版和老年画,粗略算来,为了年画艺术他前后投入了大约200余万元,为了筹集资金,甚至卖掉了自家的房子;为了找徒弟来学习并能留住他们,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他自费给徒弟开工资;年画没有销路,他就烦人托关系找销路……

  过去,不管日子过得咋样,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几张年画喜庆一番,如今这种习俗已经淡漠,再加上现在的年画都是机器生产,成本低、产量高,自然对纯手工制作的东丰台木版年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现在,在东丰台地区依旧坚持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人少之又少。于雨来说,这些年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人在战斗”。30年来,于雨来不光画年画,还收集老画版和老年画,粗略算来,为了年画艺术他前后投入了大约200余万元,为了筹集资金,甚至卖掉了自家的房子;为了找徒弟来学习并能留住他们,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他自费给徒弟开工资;年画没有销路,他就烦人托关系找销路……

  “那时,我总是开车到乡间去转,每到一个村子,碰到村口的六七十岁老人,就向他们打听谁家有老的年画版。”于雨来回忆,大约在2001年,他在一个村子里发现一块约60厘米见方的年画套色版,便想购买这块画版,但是主人不卖,理由是这块版是他家盖大缸的缸盖,如果被于雨来拿走了,大缸便没有了盖子。于是,于雨来不得不跑到集市上,买了一块新的榆木板送给这户人家代替原先这块当缸盖。

  当然,收藏过程中不仅有收获的喜悦,也有遗憾。“有一次看到一块大画版,约有1.8米高、1.2米宽,刻的是《红楼梦》十二金钗,非常精美,令人爱不释手,但是已经被其他买主捷足先登了。”至今回忆起这件事,于雨来依旧有着无奈和遗憾。

  于雨来买画版大多用来创作,而这一做法恰恰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东丰台木版年画的艺术传统。他说,虽然传承之路寂寞又困难重重,好在有家人多年来的支持,他才能走到今天。在他看来,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岳父对于年画深情凝望的一瞬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仿佛时时刻刻在激励着他,无论如何都要竭尽所能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肖明舒

  图片由于雨来提供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炒米店,木版年画,丰台帮,战斗,艺术传承

东丰台木版年画 一个人的“战场”

提到年画,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杨柳青年画,其实在天津还有另一个年画重镇——东丰台。如今这门技艺的传承人于雨来,或许就是东丰台木版年画最后的传人了。于雨来买画版大多用来创作,而这一做法恰恰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东丰台木版年画的艺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