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一声锣声 回到百年前的狂欢队伍

2017-03-17 11:16:00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

  

  旧时的津城花会活动,就像巴西狂欢节,各个高跷老会尽显创意,花样百出。身上挂着能扇动翅膀的竹仙鹤;挑着鲜花装饰的高跷队,茉莉瓣儿兰,一路飘香;演绎着水泊梁山故事的高跷……这一切让85后的孙晓超和黄勇听了着迷。作为堤头庆云高跷老会的年轻传承人,他们守护着300多年历史的高跷老会,老道具、老戏服和老唱段。一声锣声,将让他们回到百年前的狂欢队伍。

  

  

  

  

  

  创意踩街300年

  庆云高跷老会

  天津技艺

  如今俩85后青年让这种民间文艺又扭起来

  手绣戏服、木雕腿子

  水旱码头兴起的高跷会

  庆云高跷老会的会所在津浦铁路边上,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铁路仍然行使着运输功能,一趟趟火车“咣当、咣当”地从会所窗前开过。每到周末,85后的孙晓超和黄勇都要来到这里,擦拭和整理这里的高跷会老道具。

  打开会所大门,一股老木头味道扑面而来,一人多高的高凳、伞盖、汉照灯亭的架子立在大门两侧,16套高跷腿子依次码在后面。堤头高跷的腿子非常独特,高三尺三,重七斤七两,上等杉篙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大漆油制而成,描绘有“五福捧寿”图案,雕刻有“蝙蝠驮狮狗”,造型精美。

  靠墙放着十几个大木箱子,用红布苫着。黄勇揭开红布,打开箱子,小心地将里面的戏服取出,16堂戏服是庆云高跷老会中16位核心人物穿的服装。“每一个高跷老会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经过百年的传承和完善,庆云老会表演的选段多来自水浒,讲究忠孝仁义。出会的时候,16个核心人物不会变,包括《醉打山门》的鲁智深、《聚义梁山》的赵景龙、《石秀杀嫂》的潘巧云和石秀等。”孙晓超,庆云高跷老会的年轻会头,他二伯是孙鸿生是老会的资深会头,人称老苜蓿。孙晓超从小就和叔伯长辈们踩跷,父母怕他影响学习,不让他踩,他就把家里的梯子拆了,改成高跷腿子,偷偷练。

  “一进入高跷会,就像着了魔,从技法到唱法,总恨不得多了解一点。”90年代,当时才上中学的黄勇就迷上了高跷,还带动了身边的同学一起玩。“这些唱腔怎么来的,戏词是谁写的,老道具的制作讲究,我和孙晓超喜欢询问村里的老人,希望能多了解老会的历史。”黄勇说。

  高跷戏服的精美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对乡间高跷的印象。“堤头高跷的戏服设计很讲究,京剧团来都可以直接穿上台表演。演员扮相与京剧扮相相同,贴片子、包大头,扮妆细腻俊秀。”身为戏曲演员,黄勇对戏服很有研究。在他看来,庆云高跷的戏服配色雅致,大红绝不能配大绿,戏服上的纹饰运用工笔画的技巧,凤戏牡丹纹饰,牡丹花瓣层层叠叠,图案都是手绣,一件斗篷上光珠片就有上万片。面料选择上等绸缎、杭罗,绚丽华美。

  一个乡间高跷队怎会有如此精美的戏服设计?还要从堤头村的历史说起。

  堤头村,位于如今的河北区西北角,与红桥区一河之隔。这个三面环河,紧邻津浦铁路的小村庄,曾经是北运河上知名的水旱码头。堤头村看起来不起眼,却是清代漕粮必经之处和货品集散地,是个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堤头炭厂多,渡口多,捕鱼的多,做小买卖的多。村民为保佑生意兴隆、合家平安,在堤头村清善堂公所内供奉火神爷、马神爷和关二爷。每当三位神爷寿诞之日,都会在清善堂公所外设摆祭祀,并踩上高跷,敲起锣鼓,边舞边唱。于是,清朝顺治年间,堤头高跷老会的前身盛兴京秧歌老会出现。清朝道光年间,又得某位皇室王爷赐名庆云,才更名为庆云高跷老会。

  “堤头是北上赶考举子的必经之地,村里的大户也受到不少文化影响。南来北往的举子和村里的大户为高跷老会的表演提供了文化支持。高跷会表演的唱词、编排都是由村里的文人安排。”孙晓超说,每个高跷老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唱段和技法,有完整唱词和戏出的高跷队才能称为老会,否则只能叫秧歌队。

  记录唱词、手绘道具图

  百年的仪仗,别把它丢了

  津浦铁路开通后,小小的堤头村成了清末民初的改革试点。此时,也是庆云高跷的巅峰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城有四大高跷会,分别以普、天、同、庆四字命名,堤头高跷会就是以“庆云”命名。“庆云”高跷远近驰名,从会员规模、行头道具到表演水准均属上乘。

  1984年,庆云高跷老会复会。村里人集资7000元,为老会添置演出装备。上世纪90年代是庆云高跷最辉煌的年代,参加了中环线通车、天宫妈祖皇会、迎接亚运会火炬、龙门大厦开业等大型活动,还参加了电影《神鞭》的拍摄。

  “青堂瓦舍高楼房,花梨木的椽子,沉香木的梁,穿廊入廊,影壁花墙。影壁前爬山虎,影壁后的养鱼缸……”这是庆云高跷的一段唱段,详细描写了大户人家的房屋设计和布局。“一般人看高跷就是看个热闹,其实细细咂摸其中滋味,你会发现高跷的唱词中,有很多古老的生活细节。”黄勇说,庆云高跷是文高跷,不但要会耍,还要会唱。老唱词是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载。如今,老人们越来越少,他和孙晓超一有空就去拜访老人,整理唱词,别让这么有意思的唱词丢了。

  庆云高跷老会每一次出会都是大阵仗,最多的时候150余人参加,一人持伞盖,左右有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等随会行走。高跷队由头锣、二锣、头鼓、二鼓组成站列,头棒为先导,后面依次是扮成各种水浒人物的高跷演员。行进的队伍后面,还总有几个肩挑礼盒的人,茶炊子、圆笼、六角盒、衣饰箱等随队。

  如今,庆云高跷的会员都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年轻人,最小的1999年出生,这在天津的民间花会团体里实属难得。村子拆迁,很多会员搬离了堤头,能用来集中练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孙晓超他们希望,能够吸收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项古老的活动。“高跷也是角色扮演COSPLAY啊。”孙晓超说。如今的庆云高跷出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孙晓超和黄勇仍然在不断整理庆云高跷老会的资料,他们根据老人的回忆,绘制出高跷仪仗的队形、传说中的汉照灯亭等,他们希望保留这份记忆,等待时机,替上一代人等下一代人,等到更多的人去认识高跷。

  本报记者/刘宏婕文并摄影

  部分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孙晓超从六角盒里拿出一只铜锣,已有上百年历史,声音依旧清脆

  庆云高跷老会的戏服制作精美,丝绣和珠片全部是手绣的

  高跷腿子上的狮子头雕刻活灵活现,神态各异

  花梨木的椽子,沉香木的梁,穿廊入廊,影壁花墙……传承了300年的高跷唱词中暗藏着古老的生活细节

  黄勇根据老人的回忆,绘制出失传已久的汉照灯亭样式

  本版策划/金凡晴 王辰龙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庆云,凤戏牡丹,唱词,王辰龙,聚义梁山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一声锣声 回到百年前的狂欢队伍

旧时的津城花会活动,就像巴西狂欢节,各个高跷老会尽显创意,花样百出。如今,庆云高跷的会员都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年轻人,最小的1999年出生,这在天津的民间花会团体里实属难得。花梨木的椽子,沉香木的梁,穿廊入廊,影壁花墙……传承了300年的高跷唱词中暗藏着古老的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