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家: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对中国经济的严重误读

2017-05-25 14:0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5日消息(记者蔡军)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昨天发布公告称,把中国的评级由Aa3下调到A1,评级展望由负面上调为稳定。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对中国经济的严重误读。他说,实际上近些年来穆迪对中国评级就没有正确过。这次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用旧的思路看我们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主要矛盾、突出问题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转型升级问题。现在看中国经济最根本还是要看结构的变化,看增长动力的转换。

  姚景源提出,眼下看中国经济,应当特别关注几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缓中趋稳,这样我们能够扎扎实实地稳中求进;第二,物价基本稳定,为整个经济稳中求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我们的经济内生力量在回升,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之后,由负转正。工业企业的利润前年还是负2.3%,现在已经正增长20%以上。此外,我们的就业形势良好,全年的目标是1100万,前4个月就达到440多万。把着力点和目光盯在结构调整上,盯在转型升级上,盯在增长动力的转换上,这样才能把握住中国经济主旋律。而穆迪没有把握住这些,仍然用旧经济的理念看中国经济新的态势增长,这一点它是败笔。

  对于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做法,全国政协委员、会计审计专家张连起指出,穆迪对我国债务总量、债务结构,发债方式都缺乏总体了解,这样的评价是站不住脚的。

  张连起认为,今年以来,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特别是一季度经济指标,都是好于预期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动力持续转换,财政收入增速仍然较高。1-4月财政收入增长11.8%,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是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而财政支出增长16.3%,高于收入增幅4.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加大支出力度不减,特别是用于一些民生保障项目,用于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项目,用于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项目,这些力度非常大。这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另外,刚刚结束“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一些标志性项目对沿线国家,起到明显的对接作用,也使得我国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协同发力。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预期,应该是取得了共识的,一些国际组织,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穆迪反向而行,做出下调评级决定,这是不恰当的。

  穆迪在报告中称,除了政府直接债务,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等债务水平持续增长会增加政府或有债务。针对这一说法,张连起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政府债务27.33万亿元,既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又包括了纳入预算管理中央国债余额,两项加起来是27.33万亿元。按照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GDP初步的预算数74.41万亿,我们的政府债务的负债率是36.7%,这个比例是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相关的水平。另外,新的《预算法》实施之后,逐步建立了“借、用、还”整个链条的举债融资机制。总体看来,2016年我国政府债务负债率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即使有些地方政府有风险,我国的预警机制、内部控制机制是完善的,即使增加一些负债,也是在可控的范围。此外必须要注意到,关于或有负债的债务范围,我国是有相应的明确规定的,无论是在《预算法》还是在《担保法》,要求地方政府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债务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范围规定得非常详细。有一些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及其平台公司,有些举债,但不属于政府债务,也就是说不需要政府偿还,是按照市场法则,由举债人自行承担的。

  张连起说,穆迪无论是对中国直接债务总量的判断,还是对或有债务的判断,都是对目前债务结构、发债方式等缺乏总体了解的情况下得出的一个比较草率的判断,这种判断对于主权信用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这种用不恰当方法得出的不准确结论,终究是站不住脚的,终将被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事实所推翻。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穆迪,主权信用,经济指标,预算法,误读,政府债务,担保法,中国,央广财经评论,或有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