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给大气做“CT扫描” 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

  在2013年以后,北京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全世界比较领先的天、地、空三位一体的大气PM2.5监测体系。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谈到,环境监测对于大气,就像做“CT扫描”,为它找到一些问题。

  从2013年仅连续87天无PM2.5重污染,到2020年连续322天无PM2.5重污染,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其中,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环境监测在整个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撑。”刘保献认为,环境监测一直是污染治理的基石、耳目、顶梁柱。

  他提到,环境监测对于大气,就像做“CT扫描”,为它找到一些问题。

  他介绍,在2013年以后,北京经过几年时间,陆续建成了全世界比较领先的三位一体的大气PM2.5监测体系。

  比如,北京通过新技术为各个街道、乡镇建立1000多个小微站,利用传感器布设PM2.5监测网络,治理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

  北京开展裸地监测。他说,就像在天上放了一个照相机,用卫星每月给北京照相,从相片里识别哪个地方有裸地,然后尽快覆盖或要求管理部门管理好裸地,减少扬尘。

  刘保献还提到,北京建立了PM2.5来源解析的技术体系,“对PM2.5进行剖析,就像人得病了首先要对症下药”。

  他表示,PM2.5来源解析,就是建立环境和污染源之间的定量关系。北京于2014年第一次发布了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本地来源31.1%是机动车、22.4%是燃煤、18.1%是工业、14.3%是扬尘。针对以上四大来源,北京“对症下药”,在2013年至2017年制定了系列措施,包括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到2017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7年以后,北京又对PM2.5开展来源解析,于2018年再次发布PM2.5来源解析结果,调整了大气污染治理方向,比如燃煤源巩固成果,逐步开展深入治理;对移动源、扬尘源重点开展治理等。

  “2020年PM2.5年均浓度创历史新低,首次降到‘30+’。”他强调,PM2.5来源解析对大气污染治理,特别是治理措施方向的确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项工作要持续不断地开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