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一种弱中心化、防篡改、高度可扩展的信息技术,可以与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催生一种高级的、动态的、复杂的现代商业生态。
  区块链产业方兴未艾,应用场景丰富。作为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区块链系统具有可拓展性强、部署方便、维护成本低等特征。同时,区块链生态具有网络效应和正外部性特征。用户越多,数据越丰富,安全性和可信度越高,生态价值越大。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拥有更大的人口规模、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具备促进区块链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繁盛的优势。
  区块链产业格局未定,标准体系有待形成。在基础技术、业务和应用、过程和方法、信息安全等方面,区块链产业尚无公认的行业标准。中国有望凭借领先的区块链技术、完善的区块链产业链、丰富的落地场景,来争夺区块链标准制定权。同时,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有望建立一个更开放、平等、包容的世界货币体系,加快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数字公民、数字货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
  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是破坏式创新,大规模落地应用存在结构性阻碍。一方面,“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逻辑是先破后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心无旁骛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意识。因为对新技术的不了解、新机制的不信任,部分企业对区块链采取观望态度,怯于自我革新,难以打破路径依赖。因此,有必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多元主体的共商、共建,进一步推动生态价值共享。另一方面,区块链业务模式不清、逻辑复杂、内容敏感、利益主体多、影响范围大,对传统的业务模式、监管制度等造成较大冲击。主体与制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互为因果,亟须完善“区块链+”产业发展制度体系。
  区块链生态治理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构建面临适应性挑战。区块链生态主要分为联盟链和公有链生态,前者基于传统行业衍生而来,后者参照比特币发展模式而起。联盟链将行业上中下游的必要数据和关键业务上链,需要重新定制规则和话语体系,有可能损害核心企业的利益,从而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窘境。公有链生态参与主体多、产业链长、分工细,涉及矿工、矿池、开发社区、基金会、项目方、投资人、媒体等多元主体,生态治理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挑战,区块链生态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发挥制度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推进区块链创新发展。
  某种意义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区块链应用试验平台,应系统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等,加强区块链前瞻性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丰富应用体验,培养行为习惯,抢占用户心智,促进商业落地。
  要加快完善区块链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区块链产业技术标准、应用标准等行业标准制定与执行,引导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减少企业“重复造轮子”现象,汇聚发展合力。
  二要突出共商、共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效应,树立区块链生态标杆。
  要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高举高打”产业发展方式,从具体应用场景出发,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增强政企互动,充分发挥市场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
  同时,秉持多元主体共治理念,运用平台思维,成立专业学会,发展行业协会,组建跨行业联盟,整合行业资源;以行业为单位,协同上下游主体,调和各方主体利益,共同推进区块链生态建设;以落地应用为切入点,攻克区块链生态建设中的观念滞后、技术瓶颈、制度束缚等问题,探索最优路径,树立生态标杆,吸引更多主体深度参与。
  三要立足用户需求,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放大价值链。
  要加快突破网络性能、计算与处理性能等技术瓶颈,为区块链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以应用创新重构传统行业的业务逻辑,提升生产效率;以制度创新打破旧有利益格局,重塑生产关系。
  同时,立足产业链前端,发力产业链高端,围绕用户需求构建区块链产业价值网;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扩大区块链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四要夯实“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深化产融结合、产教融合。
  区块链产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亟须建立健全人才、资金、政策保障体系。建议推行“监管沙盒”,建立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区块链企业大胆尝试;成立区块链产业发展基金,完善直接融资制度,降低间接融资门槛,健全风险融资渠道;促进产融结合,加大技术和产业发展突破性环节的投入,提高区块链产业资本流通效率;完善高级技术和商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区块链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韩传峰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