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地磁观测“第一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挺好

2019-04-19 16: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梁爽)“这里刻着我的名字——ZHOU JINPING。”86岁的周锦屏精神矍铄,左手握着证章,右手指着证章背面刻字的部分对记者说,这是他为国家赢得的荣誉,“现在中国我是第一个,以后就不知道了。”

  

周锦屏(本人供图)

  周锦屏手中的证章是1994年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协会(IAGA)授予他的“长期服务奖”,以表彰他长期从事台站工作,为中国地磁台站的建设、观测、资料处理及台网技术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至今周锦屏仍是唯一获奖中国人。

  

长期服务奖证章(正面) 长期服务奖证章(背面镌刻着ZHOU JIN PING的字样)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锦屏刚刚参加工作,那时中国的地磁站台寥寥无几,只有建于1874年的上海佘山地磁台属于正常运转的老台站,北京和长春地磁台在安装仪器进行试运行观测中,广州、兰州、拉萨、武汉4个台站则需从选址开始进行新建。

  “建一个台站需要几十万,在当时可是比很大的费用。”周锦屏感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创建一个地磁台站是一项需要具有雄心的事业,它需要相当大的经费支撑,至于维持设备正常运转和数据处理更是一个负担。

  虽困难重重,但地磁观测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一种前兆手段,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锦屏告诉记者,地磁台站监测到的数据是地球磁场的动态变化,可为地磁场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提供长期的、连续的、可靠的地磁资料。虽然现在人类对地球还缺乏更多科学规律的认知,但不代表将来不能,这些连续观测的数据,也许就是将来某一个突破的积累。

  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周锦屏回忆,其实一开始并不是自己的本专业。1955年,刚刚大学的周锦屏从上海来到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到,后被分配在地磁组工作,“我学的是测绘专业,心里也有过埋怨,但干工作就要踏踏实实。”周老说,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1957年周锦屏(右)在拉萨场地磁台 (周锦屏供图)

  五十年代初拉萨还是一个十分神秘的“禁区”,当时在“有志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言壮语感召下,年轻的周锦屏被派到西藏筹建世界上第一座高原地球物理观象台。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最大困难还是没有建台物资,大至水泥、木材、铜料、电料、电器,小至铜灯泡、红灯泡、铜钉、铜螺丝,无一不需要从内地运到拉萨。专业上用的器材更是如此,倘若缺少了一件必须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有无法完成任务的可能。

  就在连一颗螺丝钉都要从内地运送的情况下,拉萨地球物理观象台于1957年如期建成。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这西南地区科研数据的空白,还为后来的地磁台站建设积累了经验。

  

1993年周锦屏在拉萨台进行仪器比测 (本人供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一代代周锦屏这样的科研人员的辛勤耕耘下,我国地磁基本台不断优化调整,2002年我国所有地磁台自1875年以来一直沿用的经典照相记录仪被磁通门数字化记录仪所代替,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记录、数据准实时传输、数据共享,在我国地磁观测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3年,“老八台”中的兰州、肇庆(广州台前身)地磁观象台先后参加了国际实时观测网,成为全球92个标准数字化地磁观测台网成员,显示出我国地磁观测的国际意义。

  

图片来自周锦屏

  “原来地磁记录都是需要纸质人工记录,做不好一天就过去了,现在数字化就太方便了。”周锦屏感叹,几十年地磁观测科学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这些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紧密相连。目前,中国地震局地磁台网总计约150个地磁观测站,数据采样时间间隔由原来的1小时提升为1分钟甚至1秒钟,数据报送时间由每月1次提升为准实时。

编辑: 贾斯曼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地磁观测“第一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挺好

“这里刻着我的名字——ZHOU JINPING。”86岁的周锦屏精神矍铄,左手握着证章,右手指着证章背面刻字的部分对记者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