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车企出海“爆款”频出 “丝路”上跑出“中国速度”

2019-04-19 11:2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巴西说葡语,所以我们跟当地人沟通非常困难,尤其在技术、法律等这种相对专业领域。”2013年当比亚迪品牌传播总监魏星第一次带着比亚迪到巴西扩展市场时,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对当地法律法规不了解等因素,让事情推进举步维艰。

  当年,魏星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很多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车企。但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五通”方向,车企出海也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

  六年过去,跨国并购、建设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中国车企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融进去,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突破和进步。吉利、比亚迪、长城、奇瑞等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自主品牌,受到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欢迎。

  2015年,当魏星离开巴西这片热土时,比亚迪已经与当地最大大巴车身制造商马可波罗签约,第一款本地化组装的纯电动大巴也正式交付巴西坎皮纳斯市。

  走出去:中国车企出海从“星火”到“燎原”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同年,伴随着倡议提出,坐落在瑞典哥德堡市的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也正式投入运营。从成立之初的10个员工,到现如今的2000名,这一研发中心已经成为哥德堡15家规模最大企业之一。

  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正是中国车企出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缩影。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倡议提出近六年,国产汽车出海动作频频、硕果累累。

  目前,奇瑞汽车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到46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销量占到集团出口总量的80%,累计出口超过140万辆;比亚迪走差异化出海道路,积极布局新能源车。在英国纯电动巴士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欧洲纯电动大巴市场,占有率超20%,排名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出口汽车整车超64万辆,同比增长约23%,占出口汽车整车总量的60%;出口金额达29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9%。

  “中国车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汽车全产业链逐渐独立、完整和成熟。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开放性金融理念和融资模式创新等,中国车企出海不管在‘横向’还是‘纵深’都有了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我国的环保低碳新能源汽车尤其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欢迎。

  走进去:核心技术是底气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助推国产汽车顺着“丝路”源源不断驶向沿线国家。“然而,随着合作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中国车企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整车、零部件‘走出去’。如何带着工厂、研发和解决方案一起‘走进去’甚至‘走上去’,成了它们的又一发力点。” 王义桅表示。

  2013年吉利收购伦敦电动汽车公司,四年后,融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伦敦电动汽车安斯蒂新工厂落成。作为英国首个专注电动汽车的工厂,安斯蒂工厂充分发挥吉利的内部协同效应,打造全新的轻量化电动车平台。

  “目前,吉利汽车在英国、比利时等地投资建设了世界一流现代化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工厂,拥有各类销售网点超过4000家,产品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持续整合全球资源,发挥英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和人才优势,为全球未来的城市交通提供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一汽先后在伊朗、南非等国家组建海外KD组装工厂;东风在俄罗斯成立东风俄罗斯公司……中国车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日趋完善。

  打铁还需自身硬。“走进去”的底气来源于手中掌握着核心技术。“你们电动车能续航多久、安全性怎么样?”比亚迪电动汽车刚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质疑声不断。但凭借牢牢牵住“技术创新”这一“牛鼻子”,比亚迪成功打开市场,并从单一产品输出,过渡到技术和解决方案输出。

  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巴西坎皮纳斯、匈牙利科马罗姆、印度清奈等地设立工厂,逐步完善全球研发和生产布局。在推动全球电动化进程方面,积极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车标准制定。“不断打磨工艺、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是中国车企‘出海’走进去的最大底气,”魏星坦言。

  融进去:企业本土化 让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车企出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是商品之间的往来交换,还为出口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参与国发展环境,提升了区域合作空间和潜力。

  “企业走出去只是第一步,相互融合才是关键。实现民心相通需要建设开放、包容、适应、尊重的环境和氛围。”李书福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到“全球型企业文化”的概念。他解释,融合和开放的趋势,会让公司淡化或打破原有国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其核心特点是尊重、适应、包容与融合,最终目标是达到合作共赢和实现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成功。

  “吉利在2013年收购英国百年企业锰铜公司,它生产的伦敦出租车,是英国的经典文化符号之一。”李书福介绍,完成收购后的4年里,吉利在保留原有锰铜文化特征和产品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在他看来,伦敦出租车公司的成功转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缩影,让中英经贸和技术合作不断深化并且开花结果。

  “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有很大互补合作空间。汽车企业在走进去后应该积极融合,让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与他们的消费理念对接,真正变成当地的企业,这也是车企出海应该继续探索的。”王义桅表示。

编辑: 贾斯曼
'

中国车企出海“爆款”频出 “丝路”上跑出“中国速度”

六年过去,跨国并购、建设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中国车企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融进去,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突破和进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