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装弹机器人、翼龙无人机 民用技术反哺国防装备

2018-08-02 11:01:00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民用技术成熟后推进国防装备发展,这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开始变成现实。近日,一批装弹机器人加入部队行列,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参军”发挥自己的特长的。

  央视记者 吴杰:这里是沈阳新松机器人的生产车间,进入这里就好像进入一个机器人的练功房,除了像我身边这些工业机器人在练臂力和准确度以外,有的机器人在练画漫画,还有的机器人在学习与人交流为人服务,那么这些智能先进的机器人能不能为国防建设服务呢?

  央视记者 吴杰:答案是肯定的,我身边放着的这些机器人看上去像不像一队即将出征的战士?他们其实已经加入了火箭军的行列,在那里,负责导弹的吊装和转运工作。这种机器人可以把几十吨的导弹轻松地提起来。

  您也许会问,这样的工作,用吊车不是也能做么?

  沈阳新松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项目负责人 李庆杰:用吊车来装吊最大的问题就是牵扯人多,同时转载过程中不稳,战士会非常非常地担心。

  由于导弹上有危险的燃料和炸药以及精密的设备,在转运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的震动,这就是导弹吊装工作往往需要多人操作费时费力的原因。使用智能的装弹机器人,不仅劲儿大,而且手稳。

  沈阳新松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项目负责人 李庆杰:在这个吊梁上我们放一杯水,一会儿我们走一个流程,看看这杯水是什么状态。

  机器人按照吊装的流程走了一遍,杯中的水始终没有一点撒出来。李庆杰说,虽然他们已经成功研制了多款工业机器人,但得知部队需要一款装弹机器人时,其实大家都没有明确地想过,该用什么样的方案来实现。

  沈阳新松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项目负责人 李庆杰:我记得应该有十几次交流了,最后形成现在这种转载模式。

  结合成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加上和部队用户的紧密沟通,装弹机器人不仅研制成功而且正式服役,它可以让导弹打击的准备时间缩短,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工业机器人披上军装上战场,让民用技术也能助力国防建设。而在空中,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也能为空中的战鹰铸造精准发现识别目标的千里眼。在国产翼龙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上,就有这样来自民间的“千里眼”。

  央视记者 李厦:在我身旁的就是由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翼龙2察打一体无人机。作为一款大型无人机,它一次性可以飞行超过30个小时,凭借着优异的性能,翼龙2已经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而这样一款优秀的外贸产品,它的零部件超过50%出自民营企业。比如我手上这个小黑盒子,它叫做视频信号控制器,有了它,就能让无人机更加快速精准地对目标进行发现和处置。

  这个小黑盒子通过处理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号,就能对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轨迹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预判。这样的核心设备,就出自一家民营企业之手。

  杨洪强所带领的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视频监控领域的技术研究,这正好能够满足翼龙2无人机所需要的功能,于是杨洪强顺利拿下翼龙2的订单。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某电子技术公司负责人 杨洪强:它的质量控制过程是非常严苛的。我们有些时候质量控制不好,于是呢我们公司有大量的技术支持人员,就是这个点坏了,然后去处理,那个点坏了去处理。这个会消耗掉我们很多的人力物力。

  杨洪强所遇到的问题,在许多民企当中都出现过。相比于一般的民用产品,军工产品对于工作的流程、质量把控等要求极为苛刻,而正是这种苛刻,倒逼着参与到军工项目里来的民营企业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

  某电子技术公司负责人 杨洪强:我们整个的质量管控水平起来了,它出故障率就很小了,这块会让我们提升很多,省掉我们的很多开销。

  翼龙2无人机首飞成功刚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已拿到的国际订单已超过了一百架。在参与生产企业中,一级配套商50%都是民营企业。技术扶持、资源共享,让民企融入高端制造的同时,也让这样的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翼龙无人机现场总指挥 李永光:它对于快速生产的响应服务上面,表现得很优秀。通过军民融合的模式,发挥航空产业链的整个链的作用。

  专家指出,未来在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中,应从顶层设计就强化军民协同,在基础研究阶段共同投入,防止重复立项造成资源浪费,实现一份投入、两份收益的融合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礼恒:都是高科技的,它对这个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引领我们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推动作用很大。

编辑: 殷雨婷
'

装弹机器人、翼龙无人机 民用技术反哺国防装备

近日,一批装弹机器人加入部队行列,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参军”发挥自己的特长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