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近视预防适宜技术研发与应用研讨会”在深圳盐田区大百汇健康智谷举行。
  如何从根本上找到近视成因,在关键节点、关键行为、关键环境上,更为“靶向”地建立近视防控公共卫生体系?深圳靶向基因生物光子研究中心创始人乌林奇博士表示,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光遗传学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从分子生物机制层面对近视的成因,正不断取得新发现。此举为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治,探索更多新路径。
  2020年6月,教育部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做了调研。与2019年年底的数据相比,6月份所做的调研显示,半年时间内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主要措施基本都从戴镜矫正、角膜塑形等物理层面进行。成年后,也有部分人选择激光手术等进行矫正,但一直没有从生理层面进行治疗的成熟方案。
  全世界范围,特别是在中国,近视大流行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深圳靶向基因研究人员历时5年多,发现三个全新线索。
  第一,0-5岁婴幼儿远视储备关键期,长时间仰视有害LED灯,形成DNA光损伤,造成早期近视甚至弱视。第二,一些孩子出生后完全依赖脱脂奶粉喂养,与视力发育密切相关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以及其它重要的视神经、睫状肌、巩膜等营养素严重摄入不足,影响眼组织正常发育与功能。第三,农作物施用大量农药、化肥,造成芳香族氨基酸比重大幅减少,影响视觉依赖性信号蛋白生成。另外,幼儿阶段过早、过多参加读写课程、户外运动减少、甜食摄入过多等都容易造成近视。
  为了提早发现近视遗传因素,探寻视力营养不良或营养代谢障碍问题,由里斯本大学学院公共卫生学、哈佛大学眼科学、心理学、法国路梅尔大学神经学专业毕业的海归博士组成核心研发团队,在深圳盐田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生物光子与靶向基因研学中心。同时,联手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遗传学学术背景的专业人才,从营养基因组学入手,深入研究了305个与视力发育相关的基因,多达1435个SNP位点,最终研发出国内第一个眼基因测序芯片,并获得国家相关知识产权保护。
  研发人员认为,角膜是眼组织中没有毛细管的部位,泪液是唯一营养来源,长期泪液不足,会导致上千个与角膜发育相关的基因的营养配体不足,出现角膜变变薄、锥形角膜、角膜膨出、导致屈光不正、近视散光。
  基于ROS活性氧自由基损伤DNA的原理与干预技术,深圳靶向基因推出了营养舒眼笔,通过按摩眼周血管丛、神经丛、泪腺丛、肌肉丛、淋巴丛,促进微循环,补充眼部必须的营养素,保障眼部健康的新陈代谢与发育。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分别对这项护眼技术与应用方法予以知识产权保护。2020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一种预防与治疗近视的药物活性组合物》发明专利正式进行授权,授权公告号为CN107496450B。
  生物光子通过光的生化反应,可以在很短的周期内,影响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基因表达,使眼轴变短或者增长,从光遗传学角度科学解释了,为什么户外运动较多的青少年,近视率更低,宅男宅女,近视率更高。
  光环境是导致视力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发现,长期生活于室内LED灯光环境,经常使用手机,蓝光不仅会造成视网膜损伤,蓝光的模糊色差,还会导致眼睛聚焦能力、睫状肌调节的敏感度下降,视网膜上视觉细胞的光敏、色敏功能,也会出现退行。研究人员对生物光子装备进行深入探索,发现某些特定光谱,不仅对视觉蛋白有激活作用,而且对细胞能量代谢有正向影响。而且发现生物光子与分子营养协同,对一些基因的启动、分子营养的吸收与利用、眼轴长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这为找到近视治疗的新途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靶向基因生物光子实验室,近视或老视体验者均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到了视力水平的明显改善。
深圳靶向基因生物光子研究中心创始人乌林奇博士介绍研究成果
  作为重要研究成果,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了矫治视蛋白基因相关眼部疾病的生物光子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医学级别的全息视力增进仪、弱视近视综合治疗仪已经着手启动临床数据采集,并将在国家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申报二类医疗器械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