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记者王晶)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城市人群对“健康寿命”的认知升级尤为关注,关注的焦点也从单纯的“活得更长”转变为“活得更健康”。

  据估计,到2030年,每4个中国人中有3个将生活在城市。

  但个人的“健康生活”,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昨日(10日),在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建言,小到禁烟、健身,大到医疗、养老,健康不仅要植入城市的细胞,更要融入所有政策内,以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方式引导城市化。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观点:城市化与健康并行不悖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算得上健康城市?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健康城市应该是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而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等提出的定义更易被人理解:“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盛继洪的研究聚焦城市规划,认为需要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梳理现有的健康风险,也明确在未来城市发展愿景和建设计划中具有的潜在负面健康影响,“例如,城市已建成的‘餐饮一条街’对于周边地区存在空气污染的隐患,而新增的污水处理厂和具有一定污染的工业会带来新的负面健康影响和患病风险。”

  实际上,城市化与健康并行不悖。研究表明,决定健康状况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

  不少专家秉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健康城市需要有“大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事情,还涉及到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劳动权益等方方面面,让“健康+”与改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种因素结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仅靠个人改变生活方式远远不够。

  于当日发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也指出,健康城市规划将通过对城市发展相关资源和要素等进行空间配置,在健康风险、健康资源和健康公平三个维度影响公共健康水平。其中,健康风险主要包含空气污染、噪音、水污染等增加人体患病风险的环境要素。城市建成环境的现状具有健康影响,新的开发会带来健康影响的变化。

  试点:人群健康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全国爱卫办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对38个城市开展了健康城市评价。结果显示,试点市健康治理取得实效,人群健康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包括京津冀,以及南方部分城市。

  上述报告指出,根据试点城市评价结果,受评城市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等领域取得成效,32项与国家2020年目标值可比指标中有23项高于国家2020年目标值,人均预期寿命中位数达到了79.35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及传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健康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的主要指标,分为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环境3个大类共30项。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在《规划》设定的30项主要核心指标中,16项指标已提前达到预期,4项指标与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就存在差距的指标而言,在健康人群方面有两项,分别是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健康环境方面有2项,分别是农村饮水合格率和年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

  另据记者了解,虽说38个健康城市试点市的健康城市综合指数介于51.94至72.52,但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建设领域间发展不平衡。记者注意到,例如直辖市辖区健康城市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市,东部地区健康城市综合指数显著高于中部及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此外,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报告认为,抗衰老从科学角度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可以延缓老年病的发生,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生活方式不规律,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亚健康现象已涉及广大的青年人群,抗衰老应从青壮年开始。

  经验:这些健康城市做法可借鉴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而言,健康的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各地也在建设健康城市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2003年启动健康城区建设项目,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注重通过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健康问题。例如,针对人均食盐摄入量过高的问题,以广受欢迎的老字号名店为突破口开展减盐项目,在全市20多家餐饮企业中推出减盐菜品,部分传统名吃含盐量下降了15%。同时对慢性病患者,联合工商等部门推广低钠盐,动员食品企业提供低盐食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上海嘉定自1994年开始健康城市试点工作,近年来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抓住慢性病这一突出问题,推出“3+X”新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促使家庭医生服务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家庭医生服务依从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四川成都的做法也颇受关注。成都市以健康细胞工程创建为健康城市建设的抓手,将健康建设任务直接落实到社区、单位、家庭等社会基础单位,以小细胞推动大健康。就国内来看,成都市“健康细胞”建设工作算不上开展早的,但涌现了都江堰市柳街镇、郫都区青杠树村等一批极具川西特色的健康村镇典型。这些村镇在原卫生乡镇卫生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生态环境大提升、健康生活大进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家旅游为配套”的健康村镇发展模式。

  广东珠海市则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将打造健康环境作为重要抓手。例如,不可在观赏景区和公园里修建与民众观赏游玩、休息无关的建筑物,不可进行排放污染物及建设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项目,不可修建没有附带停车场的建筑设施等。

  除了加强政策保障,珠海还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例如,全市公交车100%新能源化、纯电动化;建成公园绿地610处,“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相融”的公园网络已渐渐成型;建造绿色走廊生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绿道等。目前,全市绿色空间超过陆地面积的70%,已成为珠海未来健康发展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