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边城紫阳:一个“盆子”的传承之美

2019-06-12 09: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安康6月12日消息(记者黄立新 刘涛 舒隆焕 王佳爱 刘昱 见习记者朱琛 王文爽)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位于汉江上游,地处陕、川、渝三省交界,被誉为“硒谷之乡”“汉江画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贡茶之乡”。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赋予了边城紫阳生态、茶歌、美食、三省通衢等独特气质。其中,紫阳蒸盆子集陕、川、渝三省边城美食担当、舌尖宠爱于一身。
陕川渝三省交界的边城紫阳县 央广网发 紫阳宣传部供图
  紫阳蒸盆子,最早发源于紫阳县汉王镇,相传是在汉王刘邦屯兵紫阳,当地百姓犒劳将士之食而得名,也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烩菜,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丈母娘款待女婿的当家菜。这道菜原汁原味,汤醇肉香,食材红、黄、绿、白聚集,色香味俱佳。
 
  紫阳蒸盆子成为省边小城明星吃食
  6月10日,我们“筑梦新时代·小城之夏”报道组来到紫阳探访了紫阳蒸盆子这道千年传承的美味佳肴。今年42岁的王小勇在紫阳县向阳镇贾坪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开张已有20余年。
  1999年,在外打工的王小勇返乡跟着母亲学做紫阳蒸盆子,售卖给来往于陕川渝三地的食客商贾。2003年,王小勇拜师于一位安康市级“非遗”传承人,学做紫阳蒸盆子,开始经营农家乐。
蒸盆子蛋饺制作 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
  “刚开始只知道做蒸盆子卖给食客挣钱,没想到这道美食成就了我的事业。”王小勇告诉记者,母亲把蒸盆子的家传手艺传给了自己,改变了自己在外奔波的命运,能为父母和孩子做上一道蒸盆子,是自己的一种幸福,也是爱的责任,更是对紫阳美食文化的传承。他说:“小时候除夕前都抢着帮父母打下手做蒸盆子,就是为了能早吃一口、多吃一口蒸盆子。如今,父母年迈,孩子学业繁忙,为他们做一道蒸盆子,一家人一起吃蒸盆子是我最惬意的事情。”
  记者在紫阳县采访发现,在大小餐厅,蒸盆子是外地食客必点美食。在汉江边的农家乐一边品茶赏景,一边享用蒸盆子成了许多往来于陕、川、渝食客的享受。记者采访期间,王小勇时不时接到预定蒸盆子食客的电话。他说:“来我这吃蒸盆子的四川、重庆、西安的食客最多,他们在家出发时打电话预定,中饭或晚饭时赶到紫阳吃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装盆 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
  蒸盆子象征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紫阳蒸盆子制作颇为讲究,原料须有全鸡(土鸡)、猪蹄、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鸡蛋饺、水发墨鱼等,调料有大茴、草菓、桂皮、花椒、干辣椒、食盐等,用盆蒸煮,原料和调料分步入盆,烹煮时间不少于4小时。这道菜用料丰富,火候讲究,程序繁复,做工细腻,稍有差迟则口味逊色,非一般厨师所能驾驭,紫阳蒸盆子是安康市第一批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是紫阳当之无愧的传统大菜。
紫阳蒸盆子装盆 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
  安康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小勇给记者讲解食材寓意:吃莲藕来年做人做事多长心眼,吃猪蹄代表来年财运更旺,鱼型蛋饺预示着来年顺风顺水、如鱼得水,胡萝卜代表着红红火火,葱代表一清二白等等。
 
  非遗美食助力致富奔小康
  紫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媛介绍,蒸盆子在紫阳是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菜,从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端上蒸盆子就意味着过年团圆,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张媛副馆长表示,近年来,农家乐、宾馆、酒店针对各地游客推出了特色美食紫阳蒸盆子,紫阳县定期针对餐饮企业及贫困户开展专业化、标准化的厨艺培训,帮助他们干事创业和脱贫致富。
紫阳蒸盆子 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紫阳蒸盆子还保留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味道。如今,像王小勇一样返乡创业的紫阳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贫困户,无论是餐饮店铺规模大小,做好一锅地道的紫阳蒸盆子成为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看家本事。
  20年来,做好每一道紫阳蒸盆子成就了王小勇的匠心。他说:“时代和社会在变,蒸盆子味道没变过。食材货真价实,工序缺一不可,我做的蒸盆子还是当年的味道。”
  王小勇的儿子在安康市汉滨区上学,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儿子在外上学最想念就是父亲的手艺,这和王小勇儿时喜爱母亲的做的蒸盆子一模一样,父子俩都是知道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传承。
王小勇(右)给家人做蒸盆子 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
  “我们两口子每次去市里看孩子都会给他带一个蒸盆子去。”王小勇夫妻一有时间就会做好一锅蒸盆子带给在外上学的孩子。
编辑: 舒隆焕

边城紫阳:一个“盆子”的传承之美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位于汉江上游,地处陕、川、渝三省交界,被誉为“硒谷之乡”“汉江画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贡茶之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