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超越历史开拓未来的“一带一路”梦

2017-03-21 07:43:00来源:西安日报

  中亚班列打开“新丝路”。 (资料图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

  这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其193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所提出的看法和观点,放在当今世界的大格局下,虽然已过去近百年,但这些理论仍未过时。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建好“一带一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蕴含着十分宏大的战略构思和深奥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在昨日举行的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义桅以《“一带一路”的逻辑:世界是通的》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带一路”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推动全球经济版图重构的过程,给我市各区县、开发区及市级部门党政机关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一带一路”专题课。

  什么是“一带一路”?

  立体交通网推动“全球化3.0版”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用古代丝绸之路作为类比,去理解“一带一路”。然而在王教授看来,这样的理解方式未免将“一带一路”这个宏大的概念简单化了。“所谓‘一带一路’,其中的‘带’是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模式,中国发展经验的浓缩;而‘路’是丝绸之路,其最重要的意义,归根到底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东方到西方,中亚地区只是过道,古代丝绸之路并没有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一带一路”就是要消除贫富的差距,真正将沿线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条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一带一路”沿线将逐渐形成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形成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这条经济走廊将作为世界引擎的亚太地区和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欧盟联系起来,给欧亚大陆带来新的空间和机会,并形成东亚、西亚和南亚经济辐射区。”

  “从全球化的历史角度看,‘一带一路’正在开创‘全球化3.0’版。”王教授讲道,如果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为“全球化1.0时代”,当时的主要参与国是欧亚大陆各国,贸易和文化是发展的原动力,各方基本能够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而近代西方开创的全球化则是“全球化2.0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参与单元,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和投资扩张,逐步确立了西方中心世界。“如今,‘一带一路’就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更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新型全球化——‘全球化3.0’时代。”

  王教授说,“一带一路”的倡议秉承“万物互联”的理念,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改变传统技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态;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创包容性全球化,最终将推动全球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千年梦想”。

  为什么要建“一带一路”?

  “三个维度”全面阐释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经非常辉煌。重建古代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内陆国家的百年梦想。“内陆物流成本过高,无法和沿海地区竞争,不打通丝绸之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就难以消除。”从人类文明、全球化史去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就是丝绸之路的复兴将让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告别西方中心论,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同时,在推动对外合作时,激活“丝绸之路”这一共同的历史记忆,核心目的也是为了复兴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从空间维度上来看,“一带一路”所包括的65个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人口占63%,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主。“有人将‘一带一路’说成‘对外撒钱’,将其等同于对外援助,这其实是误解。”在王教授看来,这些国家虽然不够富裕,但发展潜力巨大,且对中国的需求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发达国家一样。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模式日益失望乃至绝望,而对中国模式越来越感兴趣,赞赏中国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做法与奇迹。过去,中国对外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援助依赖。现在,中国投资模式又区别于西方模式,正在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短板。“他们需要资金、技术,而我们需要市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我们帮助内陆发展中国家寻找出海口,实现陆海联通,推动中国重新构建世界经济版图,将中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经验和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使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从自身发展维度上看,“一带一路”能有效弥补历史与现实短板,不仅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世界性的普遍难题。“‘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历史和现实的三大短板:第一是补从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的短板;第二是补世界经济短板,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短板;第三是补全球化短板,打造包容性全球化。”王教授说,“一带一路”让中国彻底走出近代视野,开启引领未来的道路。“为什么‘一带一路’能够在世界上引起这么大反响?因为它在解决世界日益增长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将有力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如何建好“一带一路”?

  “六个西安”联通内外古今

  “‘一带一路’建设怎么样,很大程度上看西安干得怎么样,如今沿海地区已走上开放的良性循环战略道路,而西安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及,中国建设“一带一路”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2016年开始,重大基础设施开工,重要自贸协定谈判取得突破;第二步到2024年左右,打通波罗的海、地中海、印度洋;第三步,2049年左右,“五通”都要实现。而西安要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要联通内外,还要做到贯通古今。“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这三句话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秘诀,也充分说明了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因此,西安不仅要做西安人的西安,还要做陕西的西安、西北地区的西安、中国的西安、‘一带一路’的西安乃至世界的西安。”王教授说,这“六个西安”将这座城市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西安发展‘一带一路’不仅要追随,而且要持续探索和引领。世界有多大,‘一带一路’有多大,西安的发展潜力就有多大。”

  除了在地理概念上不断向外延伸之外,王教授也为西安“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贯通古今”的建议。一方面充分发挥西安在科研、军工、教育等各方面的潜在优势,不断投入创新,找到适合西安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还要将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将其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提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都‘活起来’,为共同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据我了解,西安有超过100座博物馆,但我来一次西安,最多只能参观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两座最具代表性的。”王教授说,要将博物馆里的东西“搞活”,最好的做法就是将其与“互联网+”相结合,变成网上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将西安的历史文化看个遍。“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一起,组建‘一带一路古都联盟’,或推动‘丝路文明联合巡展’,共同激活沿线国家的丝路记忆,提升文化认同感。以此推动各国之间更加深入的交流联通,共筑超越历史、开拓未来的‘一带一路’梦。”

编辑: 刘晓花
关键词: 一带一路;经济辐射区;历史概念;历史底蕴;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