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西北政法大学师生调研陕南山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完善与拓展

2019-07-27 15:4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西安7月27日消息(记者雷恺)受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委托,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7月15日至7月25日前往秦岭深处山阳、柞水两地对“脱贫攻坚下的金融支持及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法律机制”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完善与拓展专项研究。
实地调研 央广网发 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在为期两周的调研过程中,大学生实践队近20人先后赴两县6镇14村,共计发放问卷近700份,入户调研百余户,整体了解山阳、柞水两地扶贫小额贷款使用现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后续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问卷调查和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法治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金融普法活动深入到基层农村,向村民普及征信法律知识和失信后果,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带队老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王莹莹副教授和调研队顾问经济法学院强力教授,在与山阳扶贫局、农商行的座谈会上勉励同学们在调研活动中多听、多问、多观察,认真向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农商行的驻村客户经理学习服务基层群众,献身脱贫攻坚的实干精神。
  实践队员了解到,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脱贫基础薄弱,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的“硬骨头”,需要金融机构承担起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使命担当,针对深度扶贫的复杂型和特殊性,依据深度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方案,脉准支持的方向和着力点,推动新增金融资源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需要,切实采取超常规举措,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金融动力。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扶贫干部与当地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贫困户进行产业规划和技术指导,同时转变扶贫思路,充分调动贫困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村干部经常过来关心我们,指导我们,教我们如何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西川村一位陈姓老乡充满感激地说。在扶贫干部的精心指导下,他用扶贫小额贷款贷来的5万元种起了苍竹,经过3年的悉心照料,还清了贷款,摆脱了贫困,日子越来越好。
  “国家的政策好呀,给咱老百姓提供扶贫小额贷款,一分利息也不要,还不用担保,我去年贷款种魔芋,银行帮我办齐了手续,村上还时常去地里问收成呢。”双寨村的一位村民笑着说道。
实地调研 央广网发 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队员们发现,尽管经过多年努力,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这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能力,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特别是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缺乏支持的问题尤为重要。从实际看,许多贫困地区脱贫人口收入还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极易造成再次返贫,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需要金融机构把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路和方法,采取超常规过硬措施,确保不让一个地区、一户群众掉队。
  在山阳县双寨村,为了防止贫困户返贫,巩固产业扶贫成果,该村将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组织了各种活动,定期评出县里的产业扶贫标兵,给他们奖励夏凉被和手袋。基层的金融扶贫干部说,产业扶贫是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我们仍然要将“劳动光荣”的传统美德镌刻在每一个中华人民的骨血里。
  本次社会实践也是一场生动的法学第二课堂。在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员接触到信贷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实际法律问题,山阳、柞水两县农商行的行长以及驻村经理以丰富的实战履历给同学们带去感悟。队员们提出要加快推动贫困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贫困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不断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同时,建立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涉农小额信贷保险,激励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
  调研期间,大学生实践队结合调研实际,还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不是走走过场,俯身于脚下的土地,才能有所收获。”经济法学院第二团总支书记蔡奇轩说。
编辑: 舒隆焕

西北政法大学师生调研陕南山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完善与拓展

受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委托,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7月15日至7月25日前往秦岭深处山阳、柞水两地对“脱贫攻坚下的金融支持及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法律机制”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完善与拓展专项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