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陕西省洋县“朱鹮效应”显现

2017-06-01 13:58:00来源:陕西日报

  洋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自然禀赋独特,生态环境优越,是陕西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也称朱鹮之乡。

  既要保护朱鹮,又要发展经济,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为破解这一难题,洋县从2003年起,围绕朱鹮保护,开始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以好生态吸引了一批绿色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保护生态和加速发展的矛盾。由此衍生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使之迅速崛起于陕南大地,成为“西北有机第一县”,也成为全国首批9个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称号的县区之一。

  为了保护朱鹮 主动调结构

  洋县朱鹮、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74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1%,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这意味着洋县要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

  要保护朱鹮,就要确保停止林木采伐,汉江流域保护地不能有捕鱼、挖沙、淘金等行为,保护地的庄稼也必须禁止使用农药。多年来,在朱鹮保护方面,洋县每年因不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以及为保护朱鹮支出的资金损失达2000余万元。但最终的付出,让洋县朱鹮保护取得了重大成果,自1981年首次在境内发现7只这一世界级濒危物种,到建立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至今,洋县全境已有2000只朱鹮。

  而洋县为保护朱鹮积累起的“绿色存量”终于有了释放“经济增量”的机会。随着国家《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陕西明确陕南要以绿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和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制定了《陕西省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洋县开始探索一条以保护促发展的新路径。

  “朱鹮效应”显现 有机产业快速发展

  2002年,洋县通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项目扶持,对保护区内实行有机稻米的实验种植,侧重引导农民发展有机产业种植。

  2005年以来,洋县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学校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技术培训260余场次,普及有机标准和技术,培训农民6万人次,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洋县发展有机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洋县适时提出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的战略。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有机产业发展和知名品牌创建专项资金,对有机基地环境检测费实行财政全额补贴,对产品认证费及年度复评认证费补助60%,并对有机基地肥料实行定额补贴。2008年开始,又对朱鹮损坏农作物的补偿措施逐步加强。

  一项项利好政策延伸到了洋县全境,使得农民钱袋子鼓了起来。

  洋县马畅镇高堡村村民王长云就是受益人之一。他每年种植有机黑米都在10亩以上,趁着农闲,还能到收购自家黑米的永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做临时工,除了种植有机黑米每亩多收入2000多元,在这里每天还能挣到100多元,收入可观。

  “价钱高,又是订单农业,根本不愁卖。”王长云说,他所在的高堡村年年种植有机黑稻600多亩,周边的6个村子也都大面积种植黑稻,2000多名农民因此受益。

  平原地区种植有机水稻、果蔬等让农民尝到甜头,丘陵山地种植魔芋也是洋县拓宽有机产业发展另一途径。

  魔芋种植对生长的土壤、光照等都有要求,“现在山区适宜种植魔芋的地区都已经种了。一亩能收入1万多元,比种粮划算”,宏玮魔芋公司董事长董超说,“公司以合作社形式,统一供种、统一防治,和农户签订协议,订单回收,并以种芋每斤3元、商品芋每斤1.5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目前,全县有机魔芋种植面积已达5200多亩,今年,公司在12个镇40个贫困村1949户贫困户中,发展优质花魔芋良种繁育基地2000余亩,带动群众增收1200多万元。

  洋县还强势推进有机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力度,扩大产业纵深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3个,认证有机企业24户,有机产品达13大类72个品种,面积12.3万亩,产量3.36万吨,有机产业产值达到9.41亿元,生态产业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60元。朱鹮牌有机黑米酒、五彩米、红薯粉条等产品已打入东南沿海市场,有机黑米酒被列为自营出口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

编辑: 刘昱
关键词: 洋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机水稻;黑米酒;魔芋

陕西省洋县“朱鹮效应”显现

洋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自然禀赋独特,生态环境优越,是陕西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也称朱鹮之乡。平原地区种植有机水稻、果蔬等让农民尝到甜头,丘陵山地种植魔芋也是洋县拓宽有机产业发展另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