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千年古都将博物馆“搬进”小学课堂

2018-04-10 18:49:00来源:新华社

 

  3月15日,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学生在博物馆课专职教师申珅(左四)的带领下参观学校儿童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新华网西安4月9日电(记者姚友明 秦汉元)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三年级二班学生杨欣柚,这两天对她不久前用泡泡泥制作的“汉代瓦当”爱不释手。在她的班里有家班级博物馆,博物馆的“展品”,都是同学们手工仿制的汉代文物。

  除了班级博物馆,曲江第二小学校内还有由7家分展馆组成的学校主题博物馆。其中在西安市税务部门出资设置的“税务博物馆”中,一条贯穿历朝历代税法知识的文化步道十分显眼;在“城市历史博物馆”中,有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的商代晚期的青铜面具、唐代胡人女子骑马陶俑等“文物”。

  “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少年儿童走进博物馆后,‘成人化语言’的讲解词往往让孩子们的课外学习沦为‘走过场’。课堂教育也有‘串读串讲’、‘大水漫灌’,于是我们想尝试改变这种情况。”曲江第二小学校长阎利娟说。

  从2015年起,曲江第二小学建立了博物馆课的雏形,去年9月聘用了专职的博物馆课教师,正式将改良后的该课纳入校本课程序列中。博物馆课专职教师申珅表示,全校目前32个班中,平均每班每月都会有一节博物馆课。

  在教学过程中,申珅会先以班级为单位赋予学生某个开放性主题,除在课堂阶段就主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互动外,她还会在周末带领学生到社会上的博物馆进行探究学习,并在寒暑假布置观看纪录片、设计汉服等内容的假期作业。从2016年起,曲江第二小学已先后与西安市12家博物馆签约,建立了博物馆校外实践基地。

  在杨欣柚的班级,“字字珠玑”是班级博物馆主题。学生们通过自己用手工材料制作文物模型,利用老师推荐的书籍、影像材料自主学习,逐渐了解了博物馆与资料中帛书、青铜器等文物上的字体变迁过程。

  在主要“研究”史前史的一年级,班级主题“博物馆”则陈列着孩子们用泡泡泥、木材、茅草等原料制作的“石器”以及原始人的居所。

  3月15日,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学生展示自己的博物馆课作业——瓦当模型。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除32家班级主题“博物馆”常年在班级“布展”外,学校主题的7大展馆每周定期开放,由社会力量和学生共同维护,学生管理员每学年伊始通过筛选简历、面试提问等环节进行选拔。不久前,陕西省文物局已经确认“曲江二小儿童博物馆”备案设立并加入陕西省博物馆序列。

  申珅表示,博物馆课系列教育注重课程融合,打通了学科壁垒。曲江第二小学三年级三班学生寇家豪说,通过完成寒假作业,他现在已经掌握了“家”字甲骨文、金文、行书、楷书、隶书等多种写法,对书法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音乐课上,寇家豪还能接触到与西安半坡博物馆“镇馆之宝”——人面鱼纹盆相关的音乐知识。

  不久前,申珅带着20余名身着唐朝服装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唐代“元日朝会”的情景。“很多家长现在都体验到我们博物馆课的魅力,强烈要求也给他们参加课外研习体验的机会。”申珅说。

  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未来申珅希望有更多博物馆能与学校深化合作,共同推广曲江第二小学这种博物教育模式,让更多小学生受益。

  “希望博物馆能参与到学生博物教育的教材制作、调整等更多环节中来。”申珅说,“博物馆可以与更多学校开展合作,大家共同开放、共享资源,让博物馆教育惠及更多人。”

编辑: 刘昱

中国千年古都将博物馆“搬进”小学课堂

3月15日,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学生在博物馆课专职教师申珅(左四)的带领下参观学校儿童博物馆。在主要“研究”史前史的一年级,班级主题“博物馆”则陈列着孩子们用泡泡泥、木材、茅草等原料制作的“石器”以及原始人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