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暑期,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火了

2018-07-17 11:24:00来源:大秦之声

今天是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农历六月初五。西安最低气温23℃,最高气温36℃,多云。西安空气质量指数20,优。今日西安、咸阳机动车牌尾号2和7限行。

 

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暑期推出了《“孰制匠之”文物修复特展》,向公众展示了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科技+文物修复”的新概念、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文物修复从后院搬到展厅放大公众关注度

陕西是我国文物大省,拥有众多国宝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早就是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馆内文物琳琅满目、美仑美奂,让海内外观众为之赞叹。

修复师用三维建模法修复木佛像文物 图片来自网络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评定的全国文物保护22家优质服务单位之一,雄厚的文物修复实力享誉国际,创造过一个又一个文物保护修复奇迹,赢得国内文保单位很高口碑。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文物修复人员50名,修复室、实验室面积超过1500平米,多年来完成了馆内外大量的文物修复任务。陕西历史博物馆自从1987年就开展了文物修复工作,文保工作经历了从“抢救性修复”到“科学认知”再到“预防性保护理念全面贯彻”的过程,近年逐渐建立起“修复、研究、预防”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体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白璐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大众对于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关注度的提高,观众来博物馆参观,不仅想了解陈列在展厅的文物自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外,还特别关注文物修复工作的过程、故事。陕西历史博物馆从2018年2月春节长假开始,在观众展览区开辟了专门的场所,建起了一个面向观众常年开放的透明文物修复室,向观众展示不同类别、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过程,把文物保护的理念、过程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精细、精湛的文物修复方法和技艺,感受文物保护修复的艰辛、匠心,撩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新技术新材料介入文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

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宗说,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室面积130平方米,作为集中展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空间,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季”展览工作。展览共分四个单元,从书画、金属、陶瓷、杂项这四个方面分别展示文物修复技术,全方位展示文物保护的理念,目前正在展示的博物馆“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三季度展览“孰制匠之”展览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驻足。

修复师通过三维建模方法修复文物

西安火伴艺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博告诉记者,新技术的介入让文物修复工作如虎添翼,以往需要文物修复工作者花费10天时间建造模型的工作,现在借助三维扫描技术1天即可完成。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1年引入了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至今,一直在推行文物实体修复和虚拟修复并行的实践,展览、展室在实物、实境向公众开放、明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新技术、新材料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威力、效用。

人才紧缺后继乏人是文物修复短板

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让文物“起死回生”“健康无虞”“修旧如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保人、文博人的坚守、匠心。

修复师在修复字画文物 图片来自网络

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高百峰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余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的这些年,从他一个人挑大梁带头开展修复工作到如今陕西历史博物馆共有40余名修复师一起工作,高白峰已经成为年轻修复师口中技艺了得、经验丰富的“老匠人”。高白峰说,目前来看,无论是文物修复工作还是预防性保护工作,都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高百峰介绍,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文物修复工作,还是由老师傅挑大梁,传、帮、带年轻修复师。年轻修复师既要熟悉保护修复理论知识,又要擅长实践操作。要想让年轻修复师兼备这两种能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文物修复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手工”操作为主的职业背景,面对大量需要修复的国宝、文物,迫切需要修复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武”兼备。高百峰带过的学生中就有因为承受不了工作压力而选择了转行。

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宗说,国家对于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视以及目前在全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对于文物修复事业和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的推进大有裨益。而这两项工作作为盘活馆藏文物资源、让文物更好的“活”起来的基础,有赖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要闻快讯

1.陕西省上半年新增绿色建筑项目143个

今年是陕西省改革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第一年,据陕西省住建厅统计,1月至6月,陕西全省新增绿色建筑项目143个、总建筑面积1509.76万平方米。

2.陕西城管系统启动“律师驻队”试点工作

西安市莲湖区城市管理局西关街道执法中队律师参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办公室日前挂牌。这是陕西省首家挂牌的律师参与城管执法工作办公室,标志着陕西省城管系统“律师驻队”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3.陕西省首批“科技小屋”公益项目落户紫阳

陕西省科技厅和省科协在全省多个贫困学校建设“科技小屋”项目16日启动,首批“科技小屋”正式落户紫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项目集图书室、小型实验室为一体,以科普教育、科学试验等为主,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4.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首列电客车交付

7月16日上午,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项目首列电客车交付暨调试动员会举行,标志着机场城际距离2018年年底分段开通(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扩建影响,机场城际2018年底只开通西安北站至空港新城站)迈出了重要一步。 

5.西安市民办初中招生补录工作今日下午两点开始

据了解,西安市15所(周至县实验中学放弃补录)报名人数低于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已于16日8时开始补录报名,17日14时补录报名招生系统将自动关闭,补录报名工作截止,同时启动录取工作。

6.西安市规范中考招生录取 高中学校之间不得借读

西安市今年普通高中录取方案规定,全市所有学校录取结果将由西安市中招办统一管理,五区二县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录取结果将按时报西安市中招办审批,同时归入全市录取库。本市高中学校之间不得借读。

7.43种特效药目前已纳入西安市医保

西安市人社局日前表示,目前共有43种特效药被纳入西安市医保范围,包括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价格昂贵、需特殊管理的7种药品和人社部规定的36种谈判药品,其中有很多是治疗癌症用药。

8.西北首例ECMO空中救援开辟生命通道

15日下午,陕甘两地医疗机构携手实施了西北首例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空中救援。一位甘肃庆阳患有严重心脏病和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搭乘直升机50分钟被转移到200多公里外的西安进行抢救治疗。

9.渭河洪水致渭南10万多人受灾经济损失1.35亿元

渭南市民政局16日上午发布数据表示,渭河洪水致渭南市6个县市区10.23万人受灾,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1450.4公顷,成灾面积11208.07公顷,绝收面积6027.4公顷,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

10.杨凌天然彩粒小麦项目入选国家级项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稷彩未来——天然彩粒小麦”项目近日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项目,这也标志着我国彩粒小麦科研成果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看精彩点往期

逼着外卖小哥买烟酒扔垃圾取快递合适吗?

铁路扳道员,再见了!

改革开放40年,秦俑不变、社会巨变

神木来了个“洋医生”!

第二届西商大会召开,王永康书记和西商大咖都说了啥?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第十二集:走进新时代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第十一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编辑: 王佳爱

暑期,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火了

吸引千百观众驻足围观的,不仅是文物修复室内修复师们的“魔手”,还有一代又一代文保人、文博人让文物起死回生、健康无虞的坚守和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