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师傅正在加工元宵馅料(央广网发 付文 摄)

工人师傅正在打包元宵(央广网发 付文 摄)

晋祠桂花元宵传承人韩福元家门外排着十余人的长队(央广网发 付文 摄)

  央广网太原2月25日消息(记者刘水晶 刘珍)2月25日,元宵节临近,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长巷村,当地名吃、市级非遗——晋祠桂花元宵又迎来了热销期,引来众人争相排队购买。“我在抖音上刷到咱们晋祠桂花元宵的视频,专门开车过来买些尝尝,结果被告知馅料没了,已经卖完了。”家住太原市区的王先生说。

  作为此项太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70岁的韩福元忙碌穿梭于元宵生产间,协调处理各种加工及预定业务。他告诉记者,由于受疫情影响,近期的元宵馅料供应不足,以至于每日上午11时就已经停止对外售卖。即便如此,门外依旧排着十余人的长队,期望能抢购到当天最后一批元宵。

  资料显示,作为“晋祠四宝”之一的晋祠桂花元宵,最初起源于西汉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凭借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种植条件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晋祠桂花元宵一直传承至今。

  提起晋祠桂花元宵的制作过程,韩福元如数家珍,“一泡、二淘、三晾、磨米、做馅、滚制……须经十几道工序,一步也不能少。”

  他告诉记者,以前正月,当地家家户户就开始磨面做元宵,由于工序繁杂,往往需要五六天才能做成。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滚”元宵的人就越来越少,而他作为这项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放不下这口“老味道”,于是便坚持了下来。

  为解决晋祠桂花元宵产能问题,韩福元在坚持古法石磨制作的基础上,启用三台电动石碾加快生产效率,即提升了产量,也保证了元宵的原始风味和营养成分。

  韩福元介绍,区别于市面其他元宵,晋祠桂花元宵的特色之处在于品种多样、口感糯香,桂花馅儿、玫瑰馅儿、黑芝麻馅儿、红糖馅儿、无糖馅儿……满足不同人群。在这其中,制作馅料是晋祠桂花元宵的灵魂,从炒到晾,考验的都是师傅们的技术,炒得浅了味不香,炒得过了也不行;晾得太干一切就碎,晾不够时间切不成型。馅制好后,经过“六蘸六滚”确保元宵既瓷实而又软筋,而且滚制元宵用的是晋祠独有的难老泉的水,造就了晋祠桂花元宵口感独特、经久不衰的千年传奇。

  2018年10月,晋祠桂花元宵正式被列入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12月,正式列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韩福元也被当地晋源区委区政府评选为“晋源工匠”。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晋祠桂花元宵这项手工技艺,韩福元的二儿子韩伟继承父亲衣钵,在传承创新元宵风味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除了在线下数十家超市铺设产品外,闲暇之余,还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做线上推广,本属于地方特色的小吃瞬间热销全国,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