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频道 > 伊耳风

央广网

我的长江——苏州河变迁

2016-12-27 17:49:00 来源:央广网

  
  苏州河本名吴淞江,发源于太湖,流经上海,孕育着上海近代文明。作为长江入海口的吴淞口,见证着上海从一个小渔村逐步走向世界,成为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的“龙头”。自全球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城市河流污染便成了世界性的一大难题,苏州河也不例外。(央广网王进 摄)

  

  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王渝新 周洪 杨静 李谦)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长江奔腾6300公里,流经大半个中国后,来到了中国经济最为繁华的城市——上海。在长江之尾,黄浦江过吴淞口,汇入大海。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被称为是上海的底色,更是长江流转于城市,交织于市井的最好注脚。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特别报道《我的长江》。今天播出《苏州河变迁》。
  张效国,40后,今年71岁。在长达10年的退休生活中,他每天早上9点从地铁“西藏南路”上车,坐上13站, 1个小时后到达 “苏州河博物馆 梦清馆”上班。他是这里的讲解员,也是名誉馆长。从地铁站走到办公室会经过苏州河上的昌平路桥,停下来看一眼每天的水质,成为他多年来的习惯,“你看!现在苏州河流向,落潮的时候苏州河水进黄浦江,涨潮的时候黄浦江水进苏州河。”
  有人把黄浦江比喻成上海的母亲河。但在馆长眼里,这句话不全面。
  张效国表示,黄浦江是我们人工挖的一条河流。为什么现在黄浦江和长江交界的地方叫吴淞口,吴淞口就苏州河呀。大名吴淞江反而被忘记了,小名苏州河,大家就一直叫耳熟能详。如果说黄浦江是母亲河,那么苏州河就是外婆河,祖母河。
  
  上个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天是从苏州河开始的。每天早上河上船行如梭,河畔烟囱林立。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纺织厂,苏州河两岸写满了民族工业的辉煌。上海北苏州路400号,90岁的高龄建筑“河滨大楼”矗立在苏州河畔,700多户上海人家在这座大楼里与苏州河日夜为伴,见证着整条河流带给上海的变迁。(央广网王进 摄)
  退休前,张效国是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副主任,也是唯一一位全程经历了苏州河20年治理的人,这让他的讲解多了一份感情。
  张效国介绍,苏州河两边的工厂,是我们中国纺织工业的半壁江山。第一家纺、织、染就在我们苏州河边上,是我们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博物馆里宣传片的解说词:古苏州河用100年的历史,构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初步规模。
  
  已经退休的蔡阿姨刚刚结束晨练,带着我们走进了她的家。透过蔡阿姨家的阳台,可以看到楼下近在咫尺的河面和远处的外滩。上个世纪60年代,这条河成了蔡阿姨小时候的噩梦。(央广网王进 摄)
  古苏州河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是上海市简称“沪”的由来。人们熟知的“海派文化”最早也是经由苏州河流传开来。作家程乃珊曾写道:苏州河,上海故事的开始。而更多的上海人则愿意带着某种“虔诚”和“五味杂陈”的复杂心情来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蔡阿姨回忆说,有气味的时候我们不敢开,河的颜色就是黑的,家里都是味道直接能闻到
  苏州河畔长大的蔡阿姨小时候的记忆夹杂着一种难闻的味道,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宜川街道居委会的接阿姨记忆则更为深刻,“我们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又没有卫生间,都是倒马桶的,有人就把自己大小便往河里倒,生活垃圾也往河里倒,河里就成了自然的垃圾桶。”
  接阿姨今天专门从河对岸过来参观,话匣子打开,她想起的了苏州河像煤渣一样的颜色。
  (淮剧儿歌)“小小煤渣,作用有多大,捡来捡去,捡不出个啥……”
  
  60年代,条件艰苦,苏州河两岸的居民把生活垃圾往河里乱扔,甚至马桶也往河里倾倒,苏州河成了自然垃圾桶。河道走过的地方除了满街老鼠,气味更是令人作呕。蔡阿姨说,有气味的时候家里不敢开窗户,如果刮东南风家里都是味道,直接能闻到。退潮退到底看起来河的颜色都是黑的。(央广网王进 摄)
  90年代,到上海出差的外国人有个共同的习惯:自带饮用水。
  张效国说,当时,国外到上海来的,他们不吃上海的水。他们带水,都感觉上海的水非常难吃。(有一股)漂白粉的味道。
  
  面对日趋加剧的污染,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心花大力气整治苏州河,1996年,上海市开启了苏州河的污染整治工程。(央广网王进 摄)
  那时的上海正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引领着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冲向新的增长高峰。 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发凸显。黄浦江流经上海 113公里;苏州河流经上海 53公里;治理黄浦江、治理苏州河成为上海进一步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但先治理哪一个?张效国当时在上海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工作,他记得得出结论前,曾经有过一场讨论:
  张效国解释,要治理黄浦江的,为什么先治理苏州河?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经过调研黄浦江全年黑臭320多天,80%的污染源是来自于苏州河。
  张效国仍然清楚的记得,写入历史的那一天是如何开始的:“1996年的春节上班第一天,在我们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大道200号,市长召开会议。领导小组的组长是市长。由正部长来担任治理一条河流的领导小组组长,上海第一家。”
  
  曾经在上海市环保局工作的张效国,对20年前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 张效国说:“我们从1998年到2010年,苏州河三期工程花了140个亿,始终就是围绕污染源排到管道里面去,通过管道排到污水处理厂去进行建设。管道遍布了我们上海各个区各个县都有。”180公里的管道,相当于3倍苏州河的长度。这些管道连同几十个泵站,翻水泵站一起为苏州河治污站好了第一班岗。(央广网王进 摄)
  张馆长的观众里,时长还会有些外国记者,他们听完讲解后的问题常常会集中于一点:搬迁。张效国说起这个话题还会很动情:“他们也非常深情地说,他们是小困难,就是下岗。但是,治理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大事,上海老百姓生活的大事。比如说,动迁工厂,动迁他们居住的地方,由市中心搬到郊区,这些都配合的很好。”
  接阿姨正是馆长提到的百万搬迁也是千家企业下岗员工之一:靠着苏州河一带都是纺织厂,我那个时候在四棉厂工作,哎哟!谈到这个经历。我们那个时候是正当时,因为是30几岁到40岁,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年龄很多都下岗了,自己自谋职业。
  接阿姨今年56岁了,如今她搬回到了河畔边高层住宅里。并和丈夫、儿子在花园里种下一颗“心愿树”。接阿姨也许并不知道,当时包括她在内的300万两岸人口,创造了城市河流治理搬迁的历史。
  张效国在治理办工作时,曾有过一把“尚方宝剑”,要协调的部门太多,他被赋予了特权。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竟一次都没动用过这把“剑”!
  张效国告诉记者,“当时给我一个令箭牌,如果你协调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给市长打电话。但是,我工作10多年,没有一次给市长打过电话,没有一次告过状,因为大家都很配合。”
  和环保打了一辈子交道,张效国回想起20年的治理历程,也会有遗憾,他希望更多的城市管理者能够听到一段经验:苏州河两岸我们规划滞后,造的住宅房子太高,阳光照不进。这个问题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感觉到,比如说,中远两湾城给我每栋房子砍掉9层。预先都要有规划。我们始终按照规划做,这样就能避免走弯路。
  
  退休后的张效国,每天还会到苏州河畔上班,只不过地点在普陀区宜昌路130号——“苏州河展示中心——梦清馆”,每天他都会给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苏州河的历史。(央广网王进 摄)
  张效国每次讲解的最后,都会站在博物馆二楼一幅中国地图前,告诉参观的人们:
  张效国表示,苏州河治理一共三期,话费140亿。 治理一条河流是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条河,它是流域治理。太湖来的水是五类水,黄浦江的水是五类水,苏州河的水还保持五类水就是最大的成功。现在是达到景观水的要求。苏州河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在只能说刚刚及格。
  
  经过整治以后的苏州河,面貌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河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两岸环境也逐步提升,苏州河的整治打开了全国治理河流新的一个起点。上海人明白,苏州河的治理初步成效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梦回青河”的景象依旧任重道远,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会放弃。(央广网王进 摄)
  张效国的心愿是苏州河里对水质要求高的鱼慢慢出现,这首《苏州河恋曲》主创梅二的心愿是将来儿子可以在家门口游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长江,长江也属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编辑:韩晓余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