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施一公:科学很酷,做基础研究可以改变世界

2017-10-30 09:49:00来源:上观新闻

  少有地带着家人一起出现在公众视野,发表获奖感言时更是几度哽咽

  坚韧,低调,有情怀,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给人的一贯印象。昨天晚上,他获颁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少有地带着家人一起出现在公众视野,发表获奖感言时更是几度哽咽,心情颇不平静。

  “我想为这个大时代尽一点力”

  2017年对于施一公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今年他正好50岁,人过半百知天命。今年也是他亲爱的父亲去世30周年,是他结婚25周年,从美国回到清华工作10周年。似乎,有一根线,把他人生中的大事都串了起来。

  他感谢了家人。没有妻子孩子的爱和支持,不可能有今天。两个孩子平时很少有机会和爸爸在一起,因为他要么穿梭在不同的城市,要么就在实验室。施一公的母亲在郑州,已经不习惯坐飞机和火车,但她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施一公的爷爷还有两天就106周岁了,当年施一公选择从美国回来,最支持他的人就是爷爷,“你在美国那么久,早该回来了。”

  他感谢了清华大学,“这些成绩都是在清华大学做出来的。”他回国没多久,清华大学就购买了当时亚洲第一台冷冻电镜,为他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他清晰而又准确地说出了课题组里每一个人的名字,感谢他们的付出。刚回国时,他还有点担心是否能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后来发现是他多虑了。即使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这个团队总是斗志昂扬。

  他不仅感谢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和同事,还感念了小学中学的老师。“像我这样一个从小在河南驻马店长大的孩子,9岁时的愿望是每天可以吃一个苹果,能够有一天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一路走来都有人在为我鼓劲。”

  他感谢了这个大时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有500多万人出国留学,已经回来的达300多万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想为这个大时代尽一点力。”

  不负自然给予的智力和能力

  未来科学大奖表彰的是施一公在“解析真核细胞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结构”的杰出贡献。

  施一公对于自己的工作,曾经有过一个比喻:如果说生命活动是一部电影,那么DNA是一部用密码写成的脚本,蛋白质就是演员和道具。但从脚本到最终的影片,还需要解码和剪接,这就是信使RNA要做的事情。

  人类的遗传疾病,大约有35%是因为剪接异常造成的,包括癌症、重症肌无力等。“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总能做出一点贡献,不负自然给予我的智力和能力。”在2015年之前,人们知道的剪接体结构信息,都是片断,就像是一个立体拼图的一部分,从来没有把这个拼图放在一起看过。2015年5月,施一公的实验室第一次把来自酵母的一个内源剪接体的空间三维结构解析到了接近原子分辨率的3.6埃,这是人类第一次完成这个拼图。如今,施一公实验室一共捕获到了5个酵母剪接体的高分辨率结构。

  相比于低等的酵母,人类中的剪接体更大更复杂。人类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解析的第一个突破也是由施一公实验室做出的,就在今年5月。

  “我还会往前走,告诉自己要尽全力”

  施一公小时候看见父亲在给表哥表姐推演“看不懂”的方程组,觉得这些东西很酷。“科学很酷,做基础研究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施一公最早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与媒体见面会上,施一公即兴背诵了叶剑英元帅写的这首诗。这首诗这么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他。施一公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每天的工作强度都非常高。为了更好地工作,他一直坚持跑步。“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是最让我内心得到平静和满足的一份职业。”施一公会在空闲的时候,给他的父亲写几句话,告诉他自己在学术上取得了什么成就,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价值。

  “我还会往前走,我的不安全感永远存在,一直推着我往前走,我告诉自己要尽全力。”除了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施一公还有一个身份——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前身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希望将来不仅有清华北大,也有一批卓越的民办大学,彼此交相辉映。”

  题图来源:新华社 栏目主编:黄海华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 唐奇云
关键词: 施一公;基础研究;剪接;信使RNA;改变世界

施一公:做基础研究可以改变世界

坚韧,低调,有情怀,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给人的一贯印象。未来科学大奖表彰的是施一公在“解析真核细胞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结构”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