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5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我是(上海一妇婴)西院新生儿科的一名普通护士,也是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之一。我热爱我的职业,在我和同事的精心照料下,每一个回归家庭的孩子都让我由衷感到自豪和喜悦。”近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在线上召开“年度‘十佳护士’先进事迹报告会”,11名护士以“云讲述”的方式,分享在“大上海保卫战”里的战“疫”心声。“上海大摇篮”,是上海人民对一妇婴这家妇产科专科医院的美称,这里承载了新生的希望。

妇产科护士奋战在抗疫一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3月下旬,被封控在家的西院急诊护士姜熠得知医院人手紧缺,毫无犹豫拉上行李箱,告别了亲人,开启了与伙伴们并肩作战、与病毒较量的征程。来自东院4B病区的护士侯钦丽也毅然到医院闭环。她说:“疫情当前,我们别无选择,医院的需要就是最大的需要,必须舍小家为大家,以忘我的状态投入工作中。”

“疫情终会散去,但心里的这份爱不会散去。”4A病区的护士陆怡和同事们奋战在感染楼,这里负责阳性病人的分娩、手术、病情观察及转运,每天会遇到不同的患者。

陆怡表示,对患者来说,心理陪伴效果远大于治疗。“与一位先兆流产的阳性孕妇沟通时,她的声音都是颤抖的,因为没有家属的陪伴,她显得很害怕。我就安慰她,疾病终究会康复,既然已经发生,我们就要吃好、睡好、休息好,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要为肚子里的宝宝着想。”陆怡说,“等‘120’把她转走后,我打了个电话给她,问她到隔离点了吗。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问候,患者觉得心里暖和,我也心里踏实。她在得知自己转阴后,马上发消息给我:‘陆护士,我明天就要出院啦,10天就康复了,谢谢你!’当时看到这些话,我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在陆怡看来,孕产妇们能在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就觉得付出特别值得,并为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感到骄傲。

上海本轮疫情以来,已有近6000名婴儿在一妇婴平安出生,这也让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们工作量和压力倍增。

4A病区的护士正在悉心照顾新生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7+2孕周出生、体重700多克的早产儿宝宝,皮肤如果冻样透明,几乎没有自主呼吸,西院六病区田佳佳所在的医护团队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孩子出生当晚,情况很不稳定,作为夜班护士,我期间多次与家属谈话。家属蹲坐在NICU门口,眉头紧锁,满面愁容。那一晚,家属无助、纠结的眼神深深触动了我们。这一夜,特别漫长!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坚强的小家伙度过了他人生第一道难关。”田佳佳说,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现在早产儿宝宝已经顺利撤离了呼吸机,虽然不知前方有多少艰辛,但“临时妈妈”们一定会陪着他一起闯关。

在疫情形势严峻、医院人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4月2日,一妇婴援公卫中心医疗队作为上海支援市公共卫生中心产科的医疗队正式出征。2019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邱紫艳说,除了基本的护理工作外,还要照顾孕产妇的生活。“饭一份份地发,水一瓶瓶地发,床一张张地铺,即使汗出了一层又一层,衣服干了湿、湿了干,累得走不动了,脑子里还想着快点儿,再快一点儿,这样孕产妇都能按时吃到饭,不用饿肚子,让孕产妇来了都有床睡,减少她们等床的时间。”脱掉防护服和手套的时候,手褪去一层皮,脸颊烙上了深深的口罩印,汗水浸透衣衫,邱紫艳说,这期间有过无奈、无助,甚至流过泪,但唯一没想过的就是放弃。

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要严格执行闭环工作的管理规定。5A病区护士长、援公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夏蔓每天上班总是喜欢提前一点下楼,只为呼吸10分钟新鲜空气。在他们“两点一线”的生活里,只有从外科大楼走到大巴车之间这50步路,是可以放轻松一些的,即使回到住处,小伙伴们也只能靠视频见面。即便如此,夏蔓还是动脑筋把为患者的服务尽量做到极致。她把一妇婴的“孕妇课堂”开进了公卫中心的病房,讲解妊娠期糖尿病、孕期饮食与运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干货”。“尽管没有PPT、道具、图片,尽管穿着‘大白’全副武装地大声讲课很耗体力,但看到课堂的人气越来越足,病房变得活跃起来,我感到非常开心。”

编辑:唐奇云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