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2日消息(记者杨静 唐奇云)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2015年7月底,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四年多来,通过这辆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立法直通车”,完成了35部法律的意见征集工作,归纳整理各类意见建议610余条,其中29条建议已被采纳。高质量立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生动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民主实践。


2015年7月底,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今年80岁的夏云龙老伯是上海长宁区长虹社区居民,从事教育工作55年的他,如今是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的一名信息员。在古北市民中心的“法条墙”上,展示着一份他对《国歌法》立法的建议。夏云龙:


5月13日,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在疫情后首次现场征集法律草案(央广网发 虹桥街道供图)

  “我参与第一次座谈会讨论的是关于《国歌法》的问题,新的《国歌法》上面有中小学唱国歌,但也是公众场合,大的集会场合还没有。我看到这里,我们联想到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的职业,我就马上和其他同志一道建议写上这一条,倡导全国公民在参加重大会议的时候,不仅要升国旗、行注目礼,我们还要高唱国歌,让五星红旗永远印刻在我们心中。最后这一条没想到被采纳了!你说我能不高兴吗?所以说人大立法不是讲讲的,不是摆摆样子的,不是欺负老百姓的,真的是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以280名信息员为主体,10家顾问单位和8家专业人才库为补充的“一体两翼”工作架构(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在虹桥街道,像夏云龙这样的信息员共有280名,以他们为主体、10家顾问单位和8家专业人才库为补充,立法联系点搭建起了“一体两翼”工作架构,将群众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在专业人才库成员、上海康明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吴新慧看来,具体征询工作中,把“法言法语”转换为群众语言尤为重要:


上海长宁区长虹社区居民、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信息员夏云龙(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因为每一部法律草案它都不一样,它针对的人群也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最近的一部,是疫情以后第一部现场征集的法律草案——著作权保护法,其实这部法律它已经经过了5年时间的修改,它本身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过程,法律条文比较全面,而且修改其实也挺到位的。在意见征询会的时候,有的居民就提出来,为什么原来是写公民,为什么要变更成自然人呢?他们不理解,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个法律的解读了。‘公民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的?比如说在宪法的时候用到的是公民,这里面改成自然人,而这个改了以后其实是更贴切了,因为它是对于法人而言,这里要突出它的自然属性,所以这里要改成自然人。接下来所有的人都明白了。


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胡煜昂(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随着“高大上”的立法工作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立法联系点为推进全过程民主架起沟通“彩虹桥”、开启民意“直通车”。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胡煜昂:


市民在虹桥街道立法联系点踊跃留言( 央广网记者 杨静 摄)

  这个彩虹桥,它一头是连着我们基层的小社区,一头它连着的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会堂,象征着我们全国人大的最高立法机关。因此我们其实架起的是党民心的桥梁,开启的是立法建议的直通车,让最高立法者能够直接倾听到基层老百姓的声音,那么立法就是一个接地气的立法,就是体现老百姓的意志、反映民心、顺应民意的立法,这也是我们立法点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