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19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在旅客顺利、安全回家的背后,是几代铁路人的接续奋斗。“最美铁路人”,43岁的朱挺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科研所机辆技术研究室主任,朱挺亲历了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历了春运的变化,也见证着高铁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

朱挺与队员在检查研制的高精度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装置“手推式接触网静态参数智能检查仪”(央广网发 上海铁路局提供)

  朱挺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当好铁路“安全阀”。耗时10年,他带领着团队研发出了我国首个非接触式接触网检测系统,代替了人工断电抽样测量的传统方式,让列车在铁轨上奔跑得更安全。

  2020年春运到来之前,记者在朱挺的实验室里见到了他,他正忙着调试最新的研发成果,高铁智能轨道巡检装置。这套装置在2018年12月被安装在了我国第一辆时速160公里电传动多专业综合巡检车上,实现了沿线工务、电务、供电设备结构状态的可视化巡检,连接触网零部件上直径10毫米螺栓的螺纹都能拍清楚。

朱挺在动检车设备安装(央广网发 上海铁路局提供)

  “它是有这么一个检测梁,配了八个高速相机,然后这个下面是有个led光源来设计的,我们把设备装在这个综合巡检车上,最高速度开160公里,在夜间把沿线经过的线路,所有的那像扣件状态、钢轨的光带表面缺陷情况,还有一个轨道板,有异物有裂纹等可视化状态,都把它非常清晰的拍出来。”

  在此之前,国内既有的高速动检车仅能对高铁线路进行数据量的检测,而对于沿线基础设施设备状态的图像量巡检,最高检测速度仅能达到80公里,都是工务、电务、供电等各系统分别进行,耗时耗力。那时候,朱挺就带领团队开始了样车制造、检测设备集成、现场动态调试的攻坚之路,希望能研制出“万能”巡检车,走一趟可以实现对沿线设备状态全方位的“体检”。为了验证设备性能,朱挺经常在线路上一走就是一天,一年时间,400多公里的试验区间他来回走过好几趟。

驼峰溜放测试现场(央广网发 上海铁路局提供)

  “目前的人工的效率是五个人,一个天窗点,只能干六公里,我们这个上去以后一天可以300公里,然后回来以后把数据进行一个智能分析,报给现场去维修,去保障我们线路的运行安全。”

  在科研岗位工作了20年的朱挺,亲历了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非接触性检测技术,铁路基础设备的全方位智能巡检,再到驼峰技术改造,实现特种车辆安全溜放作业等,他说,确保列车安全行驶、旅客平安到家,研发的脚步不能停。

  “最新在研发地有好几个项目在做,那比如说一个我们叫动车组车轮硌伤。就是我动车在线路上高速开的时候,可能会钢轨上有异物,然后刚好被轮子压到,人工排查没法去弄,那么我们现在研发了这个自动检测装置,就现在实验室刚刚装了,准备2月份去到现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