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15日消息(记者周洪)美丽乡村建设和长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广大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上海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认为,长三角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先全国,起步早、力度大、成效突出,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典范,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借鉴和参考。

上海市政协委员金江波接受采访中(央广网发 张昊摄)

  金江波表示长三角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治理的已有一定成果实践,核心在于乡村内生动力的培育,体现在四个方面:

  1.将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有效融合为发展资源。让与现代大城市生活有着较大反差的农村生活、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等转化为自身的发展机遇,形成农村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浙江余村、白沙村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发挥“头雁”作用。长三角地区一些“明星村”的成功发展,与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有着重要联系。这些“头雁”能够带好头,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能够结合各村的实际,带领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脚踏实地,创造出业绩。

  3.创新基层管理模式。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创新地构建起常态化的户主议事决策机制、村民全面监督机制、自下而上的意见征集机制等,提高村民在乡村事务上的话语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切实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乡村建设的新型管理机制。

  4.总结与推广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抓住各种先行先试的改革契机,不断深入农村管理机制创新,如赋予村级组织更大的自主权,吸引新兴产业落地,寻求科学健康的乡村发展业态,为乡村创造了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进入的发展空间。

  为此,他建议,继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头雁”提供施展能力的空间。在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领域,鼓励选贤任能推优,实现干部培养和治理创新的紧密结合。同时探索提高基层选举的科学性,完善能人与岗位匹配度,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稳步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此外,他还建议聚焦发展要素,在资源流动上深入探索;综合平衡制度创新,逐步消除政策短板;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人才自由流动带来的束缚,其重心在于呼应农村青年人群在本地发展的合理诉求,为他们提供创造与发展空间,使农村成为城乡有志青年自身价值实现的舞台,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内生动力。

编辑:林馥榆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